后疫情时期,非遗这样“火出圈儿”

2020年04月14日21:31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近日,一场木偶戏“云表演”,一时刷爆了浙江人的朋友圈。

在景宁畲族自治县雁溪村文化礼堂里,一场有关“云祭祀”内容的东山木偶戏正在上演:不见了往日兴致勃勃观看的村民,只见台上的演员对着一台手机录制;隔着屏幕的另一端,观众成了观看视频的“网民”。

通俗的艺术语言,时新的表现形式。景宁雁溪东山木偶剧团这次创新,又成功了。

没错,这并不是剧团第一次“尝新”。对于他们来说,根据当下的生活事件改编剧本,配合政策排演节目,似乎信手拈来。

东山木偶戏是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200多年历史。和大部分传统非遗戏曲一样,传统剧目的观众正在逐渐减少。剧团团长徐岩应和他的7名团员却在传承之路上另辟蹊径,实现了老戏新唱的华丽转身。

云上木偶戏表演。

木偶戏讲述电影故事, 古老艺术“吸粉儿”

伴随着《千年等一回》优美的旋律,木偶在演员们灵活的手指下,随着节拍与演员们一起舞动。人动偶动,节目打破了传统木偶戏单一的表演方式,首次演出就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

求新求变,似乎是东山木偶剧团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东山木偶剧团成立于1981年,建团39年来上演的近百个剧目,都是团员们自主创作排演的,从古代名著到现代剧,剧目积累多,题材样式广泛,《薛刚反唐》《红牡丹全传》等历史剧是他们的拿手好戏。

然而随着留有“木偶戏童年记忆”观众的老去,基于传统剧目的创新已然不够。如何培育一批新观众成了剧团“掌门人”徐岩应思考的难题。

徐岩应是老团长徐国庭——木偶戏(提线木偶)市级非遗传承人的徒弟,18岁开始学艺,40年如一日地在学习与创新中传承着东山木偶戏。正是因为这一份执着,他成为了徐国庭的接任者。

“乡里外出的人越来越多,不仅观众人数不断减少,演出的团员们也外出谋生,时常难以聚在一起。”徐岩应告诉记者,剧团曾经一段时间,因为资金紧缺,无法演出,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

徐岩应看清现状后,做出了大胆的决定,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木偶戏团的走向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联。时代在变迁,木偶戏也应该跟着变。”这是徐岩应悟到的道理。

渐渐地,东山木偶戏从过去紧密结合鸥剧表演,适时演变成了在戏中融入景宁的乡音乡调。大俗大雅的音调,易听、易懂、易记。演员还在演绎中注意改变节奏,兴之所至,尽情抒发,或高亢入云,或婉转低回,或含悲带泪,紧扣观众心弦。

在演员选择上,徐岩应优先考虑有越剧基础的村民。

木偶戏在表演形式上大胆创新,演员和木偶同台表演。吴品禾 摄

2015年,东山木偶剧团在雁溪乡党委、政府,以及县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推出了“千人十场”木偶剧进农家活动,并赴丽水等地亮相演出,积极探索商业化运行模式,让古老的非遗项目重新焕发生机。

他们利用这次机会,主动自我革新,迎合时代发展,在表演形式上大胆创新,如用木偶戏的形式演绎经典歌曲、电影片段、小品相声等。

他们还时常义务进校园表演,培养小观众。熟练的提线演绎,明快的曲艺唱腔,让小朋友认识、了解了木偶戏的艺术形式;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奇、神话故事……所演人物的不同性格,教孩子们辨别忠奸、分清善恶。

抖音微博上演出,木偶戏“火出圈儿”

即便在娱乐多元化的今天,对当地村民来说,代代相传的木偶戏不仅是旧情愫,更是当下生活的一部分,十里八乡只要有祭祀、节庆等民俗活动,都要请木偶戏团来演出;县里、乡里最近有什么新政策,不用看新闻,看看木偶戏也能知道。

用木偶戏说畲乡故事,成为当地村民最喜爱的文娱活动。

传统的戏班走村表演。 张光林 摄

为了和百姓当下的生活“不脱节”,从2015年开始,东山木偶剧团在乡党委、政府的帮助下,探索“木偶+”形式,将传统木偶戏与当下主要工作相结合,将乡风文明、移风易俗、村级换届纪律要求等内容融入木偶戏,推出“木偶戏+廉政三句半”“木偶戏+五水共治快板”“木偶戏+大赶考快板”“木偶戏+移风易俗三句半”等,做到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村级换届又开始,政治生活头等事……”2017年4月,为配合乡里的换届选举,东山木偶剧团用木偶戏的表演形式给村民宣讲。极富地方特色的腔调、惟妙惟肖的木偶表演,博得广大村民拍手叫好。

“用这种形式宣传好看又好记,无意中就记住换届纪律要求了。”有村民这样评价。

8名剧团成员,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但他们紧跟时下潮流的步伐,却不输年轻人。比如这次“云表演”。

疫情防控期,“代理扫”“云扫墓”等清明祭扫新方式得到提倡。“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玩手机,我们何不跟上时代,用手机发布呢?”徐岩应和雁溪乡的乡干部聊起。

“好主意啊!岩应大伯,那你负责木偶、锣鼓声录制的准备,乡里年轻干部负责台词。”就这样,一个在田间地头的非遗“云宣传”方案应运而生。

最终,这段视频通过钉钉、QQ、微信等线上形式在干部和村民中广泛传播开来。

如今,东山木偶剧团不仅会被邀请到外地演出,还录制了17个视频,在腾讯视频、抖音、微博上播出。

2018年,雁溪乡政府将雁溪村文化礼堂旁边闲置的仓库打造成了提线木偶主题展览馆。展览馆主要分为木偶戏介绍、木偶制作流程体验、木偶戏舞台等板块,功能集展示、科普、参观、体验为一体。

在徐岩应看来,这是对东山木偶剧团的肯定,更是剧团发展的里程碑。

老师傅带新徒弟 ,年轻人成“探路者”

在这个由当地农民自己组建的民间剧团里,70岁的徐国庭无疑是灵魂人物。祖上五代均为木偶艺人,他从8岁开始随父学艺,与木偶戏结缘半个多世纪,还曾到温州木偶剧团专业学习。他也是东山木偶剧团的创建人,曾红及一方。在他手上,木偶就如真人一般活灵活现,演绎戏中人生。

“刻木牵丝作老翁,鸡皮鹤发与真同。须臾弄罢寂无事,还似人生一梦中。”这是李隆基写的一首诗,生动逼真地道出了木偶制作和木偶戏表演的场景。

在徐国庭看来,“木偶戏讲究的是道具精美、齐全,展现出的就是精气神。”他的木偶全部手工雕刻,单制作一个人偶头就需要3天时间,雕刻、打磨、上彩,才能演绎喜怒哀乐等表情,踢拿摔打等动作。

木偶服饰,他也做得很是考究。他说,服装的精美直接影响着舞台效果,就如一个人的门面,木偶的整洁美观,就是木偶艺人的门面。

木偶雕刻。胡立雷 摄

徐国庭还收藏着一摞手抄本,上面密密麻麻地写着戏文,还有只有他自己才能看明白的符号。他就是从这些一本本泛黄的章回小说里,整理编写出剧目,唱词,配上音谱。

徐国庭带过很多徒弟,最近,他又收了两个徒弟,在村子的文化礼堂教授练习。

演一场,文戏武戏轮方上场,需要唱足两小时。不单考验表演者指尖的功力,更考验唱功。不是每一出折子戏都为一种唱腔,而是根据戏文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唱腔。徐国庭说,正因为如此,传承成了大问题。

和每一种古老的技艺都会遇到的问题一样,技艺的传承断代,资金的欠缺都不可逃避地发生。他现在收的两个徒弟,是本村的村民,他的儿子也陆续跟着父亲学。

徐国庭深深明白木偶技艺学习的苦,也感谢这些徒弟在这一过程中的坚持。除了教授木偶操作技艺外,同时还教他们唱鸥剧和其他一些表演技艺,以及制作木偶。徐国庭认为,能熟练制作精美的木偶,这是一个优秀木偶艺人必备的技能,“虽然现在木偶可以购买,但这门手艺无人传承,着实可惜”。

“木偶戏要出师是很难的,照我的标准看,起码要一两年,之后还要不断地练习,在掌握表演技能的基础上,还要尝试自己编排节目,创新表演方式。”团长徐岩应说,“只有真的热爱,才能坚持下去。”

为了提高新进团员的能力水平,剧团专门聘请专家对演员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选送一批演员到其他木偶剧团参加培训。同时,他们还在积极挖掘年轻的传承人。

在徐岩应的笔记本上,他记录了一段这样的话:人民大众去芜存菁的力量是强大的。他们会在自己的感受中判断哪些实践、哪些技艺,哪些内容和形式、品种和题材的变化与更新,能给他们带来情感的认同,带来将过去与当下联结起来的体验。这是文化传统的大众选择和历史积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脱颖而出、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定是把本民族传统与时代特点结合得最好的……

他说:“有些深奥,但总想朝着这个方向试试看。”(王丽玮、徐丽雅)

(责编:王丽玮、戴谦)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