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10年婉拒50余个工业项目

2020年04月14日17:24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有些项目效益是真好,但是考虑到生态门槛,我们拒了!”日前,湖州南太湖科创中心副主任严云娟透露了一个信息: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从首个项目签约至今已过10年,前后婉拒了50余个工业项目。

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位于南太湖新区内的弁山山脚,植被和绿化成片,湖泊清澈,是生物医药企落户的首选之地。园区总用地面积1379亩,已落地16个生物医药项目,出让土地不到六成,即使如此,当地还是“惜土如金”,甚至不惜拒绝很多经济效益好的项目。

为何婉拒?严云娟举了个例子。去年1月份他们谈了一个投资14亿元以上的生物项目,对方满足销售、纳税等要求,但产品生产过程中有机废气排放量大,因此被招商组婉拒了。“如果算经济账,绝对是高销售高税收,但是环境风险高。经济和生态效益,我们哪个门槛也不降。”严云娟说。

理念并非一以贯之。追溯到12年前,“药谷”是个矿山,当地发展的理念也和现在截然不同。龙溪街道党委书记杨光是当年产业园征迁的负责人。“走进这里,就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杨光回忆,每天有几百辆采矿和运输车满地跑,炮声隆隆,扬尘漫天。而曾经负责产业园基础建设的新区干部柴海明,说对这片矿山的初见是四个字:千疮百孔。

2008年开始,矿山停止开采,基建的工程车代替了采矿车,山上的泥泞路变成了柏油路,裸露的山体“穿”上了绿衣。同时,其中一个矿坑也变废为宝,建成了人工湖泊,周边配置绿道和小公园。南太湖生物医药产业园初具雏形。

告别了粗放型的模式,当地发展的理念也逐年更新。除了亩均销售和税收有了硬杠,当地对于生态也有了严苛的门槛。前几年,一个酵母项目负责人想落地在园区,给出的承诺是达产后营业收入12亿元以上,这对当地也是不小的吸引。但是在对项目仔细审核后,发现存在一定的环境污染性,当地最终婉拒了这个项目。

多年坚守的底线,让园区呈现了不一样的面貌。如今,分布在绿水青山中的项目很多都是生物医药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其中,“特瑞思”已建成国内首个符合国际GMP规范和中国新版GMP规范的商业化生物药生产基地;华睿生物是市本级第一块“标准地”的获得者,首年产值近3000万元;博沃生物科技是国内疫苗的代表企业。“今后,这里的生物医药产业有望形成百亿产值。”严云娟说。(徐震)

(责编:王丽玮、戴谦)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