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中国大运河华彩段

《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发布

陆遥

2020年04月15日08:35  来源:浙江日报
 
原标题:打造中国大运河华彩段

4月14日,《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在杭州召开。加强大运河浙江段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的批示精神的重要举措。

依据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浙江编制完成了《规划》,成为指导浙江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纲领性文件。

“1+5”战略定位

保护传承利用

大运河浙江段的空间范围,包括江南运河浙江段、浙东运河及其故道、复线等河道,至今仍发挥着航运、水利、行洪等功能。《规划》以大运河浙江段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资源依托,规划范围覆盖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5市沿大运河的25个县(市、区),并辐射5市全域。其中,杭州市下城区等18个县(市、区)被纳入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核心区。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浙江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以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为核心,以统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主线,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高水平打造‘千年古韵、江南丝路、通江达海、运济天下’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浙江样本。”

《规划》提出“1+5”战略定位,“1”为总体定位:将大运河浙江段打造成为国际影响最广泛、遗产保护最有效、功能价值最突出、生态环境最优越的中国大运河华彩段。“5”为着力打造的5条带:推进大运河遗产保护由区域性保护向全面性保护发展,打造树立国际标杆的文化遗产展示带;推进大运河沿线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打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态文明示范带;贯通全省运河及沿线的历史文化长廊和休闲游憩长廊,打造传承中华文明的文化旅游精品带;畅通大运河航运通道,加快推进运河航运转型升级,打造重现通江达海的千年古道水运带;立足浙江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大运河连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纽带作用,打造承接国家战略的沿河开放利用带。

《规划》从规划理念、发展定位、空间格局、任务举措等4个方面,做好与国家《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的衔接。

凸显文化特征

构建空间格局

结合大运河沿线各地文化特征和发展实际,《规划》提出在充分保护好传承好大运河文化的基础上,兼顾科学利用和适度开发,按照“河为线、城(园)为珠、线串珠、珠带面”的布局思路,构建“一廊两片多组团多线路”的空间格局。

“一廊”,即着力构建集文化廊道、景观廊道、游憩廊道、生态廊道、交通廊道等“多廊合一”的运河文化旅游休憩长廊。

“两片”,即依托京杭运河江南段,打造以“诗画江南·水乡古镇”为特色的江南运河文化发展片,着力彰显江南运河与城市相伴相生的特色;依托浙东运河,打造以“古越风情·丝路启航”为特色的浙东运河文化发展片,着力彰显浙东运河通江达海、运济天下的特色。

“多组团”,即着眼于保护传承大运河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大运河文化的时代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组团、历史经典产业组团、创意设计和数字内容服务组团、时尚文化组团、品牌体育赛事组团五类共18个特色组团。

“多线路”,即串联大运河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着眼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打造运河古镇之路、运河丝绸之路、运河诗画之路、运河曲艺之路、考古研学之路、运河遗产绿道6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特别是要精品化打造好大运河诗路,这也是浙江大花园建设的标志性工程“诗路文化带”的4条诗路之一。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摸清家底、提炼一组优质文化基因、谋划一批重点项目、提升一批运河古镇、打造一组文艺精品、拍摄一部宣传片、举办一组节庆活动、串联一批线路、培育一批重点企业等举措,开展大运河文化和旅游的建设工作。”

实施八大工程

细化42项重点任务

《规划》借鉴主体功能区理念,将大运河浙江段划分为遗产保护地带、重点管控地带和优化发展地带等3个地带,分类落实保护和建设控制要求。

《规划》提出全力实施八大工程42项重点任务,具体包括运河文化遗存保护工程、运河名城名镇提升工程、运河非遗保护传承工程、运河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运河水利能力提升工程、运河文旅融合发展工程、运河绿色航运提升工程、运河国际文化交流工程。

目前,省自然和资源厅正在编制浙江大运河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的通则。“大运河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的用地保障将由省、市、县三级统筹,我们对涉及省级以上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做到应保尽保,来保障大运河重点项目的落地。”省自然和资源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将围绕大运河的生态保护修复,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要求,扎实推进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大运河沿线区域生态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责编:郭扬、王丽玮)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