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收藏数十年 儿子改建旧祖宅

浙江武义一家展馆收藏11111个寿字

夏斌婷

2020年04月17日08:39  来源:金华新闻网
 
原标题:武义一家展馆收藏11111个寿字

在浙江武义寿仙谷景区寿仙村,有一对父子,都对寿文化情有独钟:一个坚持数十年寻找不同的“寿”字,绘制万寿长卷,写成《万寿大观》一书,为后人留作研究之用;一个则将祖宅装修成寿文化馆,供大家免费参观游览。

与寿文化结缘

“中国的汉字博大精深。在众多汉字中,字形变化最繁多,字义最让人倾注愿望的,非‘寿’字莫属……”方耕今年85岁,提到他热爱的寿文化,总有说不完的话。

方耕是武义陶宅人,出生于1936年,自号“山野草民”,1956年由武义明招中学考入金华师范学校。

1990年,武义县政府旅游办公室组织专家到当地调查景观资源。正退休赋闲的方耕应邀作陪。同行的陈南山意外发现半山崖壁上似有一个200多平方米大的天然“寿”字:上半个字像蟠桃,下半个字似鳌鱼。方耕一查书法大字典,此字竟与唐代书法家李邕所出的“寿”字近似。

这一景区因而被称为“寿星岩”,开始注入寿文化内涵,之后在老鹰岩前塑造一尊7.7米高的老寿星。1999年再度启动开发景区,时任武义县旅游局局长的朱红将这一景区命名为“寿仙谷”。

因为发现了巨“寿”石,方耕开始收集各种“寿”字,设定收集目标为一万个。

开启集“寿”之旅

集“寿”之旅开启,各地古董市场、新华书店、图书馆就成了方耕常去的地方。他经常骑一辆自行车,巡走偏僻村落寻觅寿文化物件。难得有机会外出旅游,也心不在景,惟在“寿”字,悉心搜索。

1996年夏,方耕赴京探望80多岁的著名农学家、叔父方粹农,却一头钻进国家图书馆,在书海中整整寻觅了3天,发现未曾见过的2200多个“寿”字,花了一个月的退休工资复印了几大本。他还大量搜购相关书籍,订阅相关报刊,每发现未见过的“寿”字,就惊喜万分,邀好友欣赏。

在古玩店发现一个写有“寿”字的残碗底,他会重金求购;侄女出差景德镇时发现一件印有244个寿字的瓷器,虽然颇贵,也要求她一定买回;有一次他到朋友家喝茶,发现有一只布满尘垢的老漆盒被扔弃一边,盒外圈装饰着若干不同字形的“寿”字,如获至宝地求收藏……就这样,方耕收购了数以千计带“寿”字的铜钱、大碗小碟、茶具及瓷片。

素爱书法的方耕几乎每天都写“寿”字。他的家里,各种字体风格组合的百寿图已写过百余幅,最大的单个“寿”字高达3米,他的作品还多次在国家级大赛中获金、银、铜奖。杭州出版社在2000年出版的《寿典》,曾选入方耕提供的9个“寿”字。

写字之余,方耕还书写立轴寿屏、巨幅寿字、寿器、寿扇等,雕刻寿字印章120多枚。

从2014年开始,方耕花两年时间,用39幅四尺宣纸书写不同字体的“寿”字一万余个,拼接裱成长60米、宽65厘米的“万寿长卷”,一时成为佳话。

2017年6月,他所作的《万寿大观》一书出版,收录了11111个形体各异的“寿”字。

祖宅变身寿文化展馆

1970年出生的方青曾在原武义酒厂工作了8年,受父亲方耕的影响,他也很喜欢收藏古董。

2017年,当父亲完成“万寿长卷”后,方青突然萌生了找一处地方建寿文化馆的念头。思考一番后,他想到了老家的祖宅——坐落在寿仙村寿星路36号的“贵和堂”。

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的“贵和堂”,由方青的太公方兆清耗时3年建成,系婺派建筑,有9间堂楼,占地面积约480平方米,是寿仙村建筑体量最大、建筑档次最高的民居建筑,也是该村唯一被列入武义县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

因建筑年代久远,年久失修,堂楼破漏霉烂,方青辗转从本宗各亲友手中买到“贵和堂”后,同妻子历时一年予以抢修,耗资100多万元,终使其恢复原貌。之后,方青把自己此前购置收藏的老家具搬至老宅,又加入父亲创作的“万寿长卷”、寿字印章、陶瓷器等收藏品,逐步装修成寿文化展览馆。

去年11月26日,寿文化展览馆隆重开馆,如今已成游客必到的景点。

“展览馆免费对外开放,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观摩寿文化,还成了一些学校的研学基地。”方青说。

(责编:郭扬、王丽玮)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