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声声 婺风遗韵

夏斌婷

2020年04月26日08:22  来源:金华新闻网
 
原标题:道情声声 婺风遗韵

金华道情又称“唱新闻”“渔鼓”“说古文”“劝世文”,有着300多年的历史,表演形式为一人采用当地方音,怀抱渔鼓,手持简板,自行伴奏说唱,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可以说,道情已经成为我们金华地区的城市文化名片。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曲艺类项目在金华市域根深但叶不茂,虽活跃着不少民间艺人,但鲜有精品推出。

为此,4月21日至24日,由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金华市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金华市曲艺传承人研培活动暨第四届“金华道情”论坛在杭州湘湖演艺产业园举办开班仪式。

为期四天的活动以“专家授课+观演实训+学员交流+作品加工”的形式进行,邀请18位传承人携带自主创作表演的曲艺作品,共同探索“金华道情”这本厚重的非遗书。

专家谈

如何传承和创新

活动期间,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翁仁康,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袁伟文,浙江省曲艺家协会顾问、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曲艺专委会副主任施莉萌,浙江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非遗保护协会曲艺专委会副主任周鸣岐,杭州“小热昏”传承人金一戈等多位业内专家倾情授课,用深入浅出的讲解,教演合一地传授,激发学员创作灵感,提升艺德艺能。

“不要向上,要向下;不要华丽,要一听就懂;曲艺要表达老百姓的心声,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翁仁康的第一课——《文艺工作者的社会担当》,分享了做好一名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经验和体会,为不少学员解了传承路上的困惑。袁伟文的《“老牛”谈创意》和施莉萌的《也谈新时期下的主题创作》,金一戈的《我和曲艺》和周鸣岐的《道情论“道”》等课程,为学员们创新作品延伸了很多新触角。

浙江省曲艺杂技总团、杭州滑稽剧院的曲艺名家名角带来专场演出,一个个曲艺精品节目让学员们感怀背后的意蕴,正视自身差距,倍添传承动力。

课后,专家们开启“小灶加工”模式,针对学员作品,结合学员竞演表现,分成三组现场指导学员加工作品。

学员说

秀作品 探艺境 受裨益

来自金东区的朱跃文是金华道情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朱顺根的儿子,13岁随父亲唱道情,19岁外出打工远离道情,步入中年有感于乡亲对道情的深情,回归家乡传承道情。他的作品《金华是个好地方》内容涵盖双龙洞、东阳横店等地方风光,以及施光南、艾青、陈望道等地方名人,融入了流行演唱、快板等多种表演方式,让专家们耳目一新。

永康的童跃明年少时跟着同村的鼓词老艺人童兆基学唱鼓词,当地非遗中心开办培训班以后,又跟着市级传承人卢顶风学习。他结合了两位老艺人的唱腔,演绎出自己独特的韵味,“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聆听曲艺大师讲课,生动、深刻,深受启发。”

今年56岁的王惠仙是大家熟悉的“网红”。5年前,她创作的第一个金华道情作品《唱唱农村新面貌》上网几个月后获得873万人次点击量。她学唱金华道情已10年,有丰富的表演经验,但从未接受专业训练。疫情期间,她创作了关于同心协力战疫情、扫健康码等内容的7个曲艺作品。她富有亲和力的演唱,也博得专家们的赞许。

学员中,还有一位特别的传承人——75岁的杨良福。只见他一身西装、一把情筒,声情并茂地唱起《战疫曲》,精神抖擞,看不出年逾古稀。能唱歌、会婺剧、善主持的他,是磐安县有名的乡土老艺人、乡愁传承人、乡音宣讲人。“唱道情就是用方言讲述民间故事,用乡音传播地域风貌,用曲艺弘扬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部门声音】

推动金华道情传承发展

力促精品创作

“如何沟通传统与现代,接续传统曲艺发展的传承链条,使其继续在人民美好生活中发挥重要的服务功能,已然是摆在广大曲艺工作者面前的时代之问。”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倪巧登说,目前金华市曲艺类国家级非遗项目有金华道情、兰溪滩簧、义乌道情、永康鼓词等,这些民间艺术曾是最接地气、最具生活底色、最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但这些年,曲艺传承发展渐入瓶颈,精品不多。为此,去年底在金华举办的“浙江好腔调”曲艺优秀曲目(中篇)展演活动期间,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专门召开了实施《浙江省曲艺传承发展行动计划》座谈会,专家们在会上特别指出金华道情须与时俱进,传承发展。这次活动特意挑选部分中青年骨干参加活动,希望他们通过这次活动在专业上真正获得提升,做到项目保护得力,传承有力。

“从春节期间涌现的诸多战疫新作看来,曲艺类传承人群热情高,但自身能力有限,加之欠缺专家指点,佳作难出。”金华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任文俊介绍。

值得高兴的是,活动期间,学员们笔耕不辍,即兴创作出不少作品。“情筒敲响古今情,道情活动真带劲!出人出新一路行,传统文化齐振兴!”“专家传经上课堂,把曲艺人心照亮。曲艺要有正能量,宣传政策宣传党”……

(责编:祝舒铭、张丽玮)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