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产业协同,推动数字治理

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看“浙”里

王丽玮

2020年06月05日08:11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我们通过产业承接,吸引上海优质的物流装备项目,在园区形成一条全产业链。”湖州吴兴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说。目前,园区已落户的沪资项目多达10多个,计划总投资超百亿元。

一年多来,浙江加快全省域全方位接轨融入长三角的脚步,畅通资本、人才、技术等各类要素交汇融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取得一系列成果。

产业接驳,民企加快转型升级

“县里专门摸排了钢琴、服装、日化、食品等门类的规上企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深度融入上海‘老字号’振兴计划,开展一对一精准合作。”浙江德清县经济合作交流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

产业是融入发展的落脚点之一。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浙江积极利用一体化机遇,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

去年5月,德清县全面启动对接上海“老字号”行动,推动民企借助技术、制造、销售等方面的优势,主动与上海“老字号”牵手。截至目前全县已有27家企业与上海“老字号”品牌企业开展合作,另外68家企业正开展合作洽谈。

“我们研发团队20%的人员来自长三角地区。”蓝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湖州智能制造基地总经理杜方平表示。作为一家从事运载火箭系统设计和制造的民营企业,企业积极引进长三角高层次人才,加快创新发展。目前,该企业已完成火箭发动机定型试验,三季度火箭便可实现小规模量产。

蓝箭航天技术有限公司湖州智能制造基地的火箭模型。窦瀚洋摄

嘉善县位于苏浙沪交界,全县90%的工业贡献都来自民营经济。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中,嘉善县积极承接溢出效应,截至去年底,嘉善产业新城已累计签约企业250家,累计营收超350亿元,引入硕士及以上人才约220人,院士等顶尖人才52人,其中多数来自长三角。

长兴县位于沪苏浙皖合作大通道和宁杭生态经济带“十字”交汇点,近年来当地积极优化营商环境,首创全国第一张跨区域流通的科技券等,吸引大好高项目落户。投资326亿元的吉利新能源汽车落户长兴,高端装备制造等国家重点发展的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产业初见雏形。

数字治理,政务服务一网通办

长三角“一网通办”办理异地业务有多方便?走进嘉善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便能找到答案。进大厅,不同于传统的办事窗口,原本封闭式的柜台被打破,在开放式空间中,办事员与群众由“面对面”变成了“肩并肩”。

嘉善县市民服务中心副主任费捷告诉记者,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嘉善县与上海青浦区、苏州吴江区率先建立长三角一体化政务服务联动机制,整合三地资源,“嘉善还于去年成功颁发了首张通过长三角‘一网通办’系统进行异地收件的营业执照。”费捷说,未来长三角示范区政务服务一体化将继续加速,推进跨区域资源共享互认。

嘉善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窦瀚洋摄

浙江数字政府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长三角一体化过程中,浙江充分发挥数字治理优势,推进长三角政府数字服务实现一体化发展。

5月22日,杭州互联网法院、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蚂蚁区块链科技(上海)有限公司签署了《长三角司法链合作意向书》,宣布以杭州互联网法院司法区块链平台为依托构建长三角司法链,打造“全流程记录、全链路可信、全节点见证”的司法级别信任机制,共促长三角区域司法一体化发展。

“无论是在方便群众诉讼、服务法官办案,还是提升审判质效、促进司法公开,长三角‘司法链’的建立都具有重要作用。”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合作部总监石祥波说。

在南浔,享受到改革红利的当地人越来越多。去年5月,湖州市医保结算系统成功接入长三角地区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平台后,该区参保人员可在上海300多家医疗机构门诊直接结算,南浔区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也已实现与上海异地就医门诊费用双向直接结算。

只需打开自己所在城市的地铁APP,在其余6城也能扫码乘车,不再需要在手机里装一堆城市地铁APP“全家桶”,这项举措让工作在杭州的上海人胡先生十分满意。据悉,这项由支付宝首创的“异地扫码”技术目前已成功应用于“长三角主要城市扫码互联互通”项目中,使得长三角的地铁“通票”不断增添着新成员。

绿色发展,区域共享生态红利

“以前治水靠自觉,现在大家都能主动出手。”嘉善县西塘镇钟葫村书记王建强表示。去年10月30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协同治水正式启动,沪苏浙推出联合河长制度。联合河长们的巡河范围就不再只局限于自己辖区,大家还时不时交叉巡河,发现问题就拍照留言,互通有无。一体化示范区,让分属不同省市的这些村庄成为了一个区域,过去边界上“愁人”的环境治理等难题也随之有了解法。

浙江是“两山”理念发源地,秉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浙江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今,通过长三角一体化,浙江与周边省份共享发展红利。

湖州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位于苏、皖、浙三省交界处,近年来通过一系列环境整治,水更清、地更绿、路更畅、景更美。现今村里1300多户人家竟开了585家农家乐和民宿,村里通用着第二种“乡音”——上海话。借助区位交通优势和优美的生态自然环境,这座山旮旯里的村子吸引众多上海游客休闲度假。2019年,“上海村”顾渚共吸引游客400多万人次。

顾渚村农家乐风景这边独好。谭云俸摄

“别看现在太湖水域碧波荡漾,十多年前这里还被称为‘红河’,湖水被岸边造纸厂等企业排放的污水染成红色,发出阵阵恶臭。”在湖州南太湖新区党群服务中心,70岁的义务讲解员李东民感叹道。李东民说,为了“让太湖不再倾斜”,湖州追赶脚步的发展历程中曾错误地走过牺牲环境的道路,“如今重获绿水青山,湖州人民更清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

5月21日,一场聚焦长三角生态产业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在上海拉开帷幕,固废处理、水污染控制等领域的创新创业项目悉数亮相。作为活动主办方之一的美欣达集团来自浙江湖州,提及生态产业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公司总经理沈燕深有感触,“长三角一体化意味着科研、资本、人才以及政策的优势统一,随着各地政府越发重视环保,希望未来借长三角发展势头,也可为公司发展找到更好动力。”

按照《浙江省推进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接下来浙江将聚焦高起点发展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高普惠共享公共服务,建立长三角统一的开放大市场,力争到2025年,基本形成全省域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

(责编:王丽玮、戴谦)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