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垃圾围城”到处置终端“吃不饱”

嘉兴在浙江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处置零填埋

潘晓琴

2020年06月14日09:21  来源:嘉兴日报
 
原标题:嘉兴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处置零填埋

近日,伴随着嘉兴平湖新埭生活垃圾临堆点堆积的垃圾回挖焚烧,嘉兴提前7个月完成全市61个生活垃圾临堆点处置“销号”,实现生活垃圾临堆点全域清零。

生活垃圾治理涉及千家万户,是民生关键小事、社会发展大事。近年来,嘉兴坚持强基础与补短板并重、消隐患与抓长效兼顾,强势推进“垃圾革命”,至2019年12月底,全市生活垃圾处置实现市域日产日清,提前1年实现生活垃圾域内处置不出市,并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处置零填埋,从“垃圾围城”到处置终端“吃不饱”,成功跻身模范生行列。

从“缺口1100吨/天”到“富余1000吨/天”

垃圾处置能力显著提升

这几天,位于海宁市尖山新区的海宁垃圾焚烧发电厂内,数百名工人正在对项目进行最后的装修扫尾工作,厂区内,2台炉排炉焚烧炉及2台中温次高压型余热锅炉正在焚烧垃圾。今年4月底,该项目1期正式点火垃圾焚烧系统开始试运行,实现日均1500吨的垃圾处理能力,焚烧产生的热量每天可产生80万千瓦时电量。

随着该项目的试运行,海宁市域范围内的垃圾全部实现当地“自我消化”,告别多年来垃圾外运的历史。

伴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嘉兴一度遭遇“垃圾围城”之痛。嘉兴全市每天产生生活垃圾约5600吨,主要由5座垃圾焚烧厂处置,“2019年时,我们测算嘉兴全市的垃圾焚烧能力大约为4500吨/天,也就说每天仍有1100吨左右的垃圾焚烧缺口,需要通过外运或应急填埋来处置。”市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针对这一垃圾处理短板,嘉兴立足平衡一张表,在全省率先编制形成“1+12”固废处置能力平衡表,科学分析研判产处平衡点,着眼规划一张图,将生活垃圾项目在城市总体规划中谋篇布局、通盘考虑,综合规划建设生活垃圾焚烧、餐厨垃圾处理、飞灰处置等项目,同时聚焦一张项目清单,谋划实施了“三年行动”。

记者了解到,嘉兴在原有的5座垃圾焚烧厂进行技改扩建的基础上,在海盐县又新建了1座垃圾焚烧厂,该项目于去年3月正式投产,日处理规模为800吨。

经测算,目前嘉兴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约为6600吨/天,也就是说实现了从1100吨/天的缺口到1000吨/天的富余量,从本质上扭转终端处置能力不足这一“短板”。

值得一提的是,技改扩建在提升垃圾处置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垃圾处置的效益。如,位于桐乡市崇福镇的浙江新都绿色能源有限公司垃圾焚烧炉提级改造项目,改造后,使用当前先进的炉排炉焚烧工艺替代原硫化床焚烧,进一步降低排放指标,提升设备运行稳定性。

从“不要建在我家门口”到“给城市添‘亮色’”

垃圾处置变“邻避”为“邻利”

“不要建在我家门口!”在面对城市垃圾处置相关基础设施时,很多人会有这样的反映。在传统印象中,垃圾房、垃圾焚烧厂等都是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的项目。然而,位于海盐县的经济开发区的光大环保能源(海盐)有限公司却改变了不少人对垃圾焚烧厂的看法。

走进该公司,整洁的厂区中心,有一个人工湖泊,清澈的湖水波光粼粼,洁白的石桥与一旁的木亭相映成趣,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小型公园之中。

作为嘉兴花园式生活垃圾处置项目,光大环保能源(海盐)有限公司正在打造科普教育、休闲娱乐、绿色旅游为一体的能源生态园,把“邻避”更深度地转变成“邻利”。

海盐项目的建设理念正是全市垃圾处置工作理念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嘉兴坚持“项目为王、民意为先”,坚持建设高标准清洁的焚烧项目,遵循安全、可靠、经济、环保原则,选择最高标准的工艺,构建“邻利”型服务设施,实现共享发展。

在提升垃圾处理能力过程中,嘉兴还通过建立生活垃圾应急处置联保机制,统筹调度全市生活垃圾焚烧能力,确保扩建、新建垃圾焚烧厂过渡期内的垃圾处理,同时也有效实现了未来应急情况下的垃圾处理。

“我们创新联保机制,制定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应急处置联保实施方案,建立全市域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应急处置点对点片区互保机制。”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全市生活垃圾焚烧能力情况,科学制定市域内垃圾临堆点清零计划,统筹调度市本级、海盐等地多余焚烧能力,完成平湖、港区垃圾临堆点的清零任务。”

在临堆点处置过程中,市建设部门科学调度新鲜垃圾与积存垃圾配比,确保垃圾焚烧处置污染物排放不超标,实现全市生活垃圾临堆点清零过程零投诉。与此同时,市建设部门还重点对处置闭环进行把控。比如,处置前,管理做到“四个到位、七个有”;处置过程中,制定垃圾运输应急预案,安装雾炮除臭设施,使用密闭垃圾车辆,配套车载视频,解决垃圾异味、抛洒滴漏等问题;处置后,检测周边的水质土壤情况,制定土地修复复垦方案,做到全市生活垃圾临堆点与环境风险同步清零,截至目前,嘉兴全市61处生活垃圾临堆点清零过程零投诉。

(责编:祝舒铭、戴谦)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