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曙光:疫情影响下,电影人更应“淬炼内功”

李丽

2020年06月22日08:54  来源:羊城晚报
 
原标题:饶曙光:疫情影响下,电影人更应“淬炼内功”

院线电影应如何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影院复工后会迎来“报复性观影”吗?近日珠江电影集团举办了第十期“珠江电影大讲堂”,由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担任主讲嘉宾,剖析疫情影响下中国电影发展面临的困境、挑战和机遇。为避免人群聚集,讲堂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

饶曙光认为,数月来中国电影产业所受冲击巨大,但中国电影人仍应积极看待疫情影响下中国电影的结构性调整,正视并利用“电影+互联网”的发展新机遇。他表示:“尊重电影行业整体利益,共谋影院实体与互联网平台的融合发展,才是后疫情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动能与转型趋势。”

中国电影结构性调整“正在发生”

饶曙光是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现任会长,还曾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在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担任兼职教授,并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民族电影展担任艺术总监,更多次担任中国电影华表奖、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以其多年观察和研究中国电影市场的经验,饶曙光认为,中国电影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而疫情的发生加速了这一挑战的到来。

饶曙光指出,2018年以来,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出现了观影人次的滞涨现象。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电影票价偏高乃至超高,市场利益结构已经形成;另一个主要原因则来自电影的供给方,因为优质作品供给不足,市场难以可持续地引发观影热潮。疫情的出现则让电影面临更大困境,以“消失的春节档”为例,7部春节档主要影片撤档带来的直接票房损失约为70至80亿元。饶曙光提醒:“后疫情时代,由于人们的消费心理、消费能力和消费习惯都将发生很大的变化,以上问题将会更加突出。电影院与视频网站及其背后力量的博弈也会越来越激烈,电影院生存将会越来越艰难。”

电影和互联网已是“利益共同体”

饶曙光认为,互联网对电影的冲击并非从今年才开始。自2014年,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互联网公司,便通过融资、并购和战略合作,大手笔布局电影产业,直接冲击并改造传统影业格局。而到了近年,低谷期的影视行业正发生新的暗潮涌动——有“老玩家”黯然离场,也有“新玩家”悄然入局。例如,自2019年底至今,滴滴、小米、字节跳动等多家公司都以投资或成立公司的方式,向长视频领域扩张布局,进入影视行业的竞争赛道。

今年大年初一,电影《囧妈》在流媒体免费播出,保证了大众在春节期间的娱乐需求,同时也遭遇了来自院线的质疑。饶曙光指出,疫情时期互联网对影视行业的介入,已在事实上构建了电影的新模式——“电影+互联网”。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必须承认,在互联网的生态格局下,大众的观影方式、审美和逻辑都已悄然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将深刻影响电影的制片、发行、放映多个环节。“对于电影来说,对互联网的任何忽视都有可能导致历史性的失误。互联网与电影的互动发展已是‘利益共同体’。电影必须热情拥抱互联网。”饶曙光表示。

电影可用“互联网思维”抵御风险

电影行业如何正视“电影+互联网”的发展新模式,实现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凤凰涅槃”?首先,尊重整体利益,共谋多赢发展,是各方都应遵循的准则。饶曙光认为,《囧妈》上线属于特殊情况下的特例,更多片方和平台方仍在协力维护行业生态。因为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在影院观影都是不可替代的。“影院观影的仪式感和沉浸感依然具有无穷魅力,影院放映模式也无疑是大体量影片回收成本的最重要途径。”饶曙光认为,现阶段影院除了要协商窗口期问题,还需要进行行业自救,并争取政策扶持,“为了弥补此次疫情中各大影院停业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各级政府和电影主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对影院进行扶持。在此基础上,需要继续推出一些富有针对性、稳定性、有效性,充分尊重电影产业基本规律、电影艺术创作规律、电影传播媒介规律的长期政策,来保障后疫情时期中小型电影企业的良性、可持续性发展。”

从自救角度,传统电影人应向互联网学习产品思维。饶曙光说:“中国电影想要实现内生性增长和发展,必须在整体上有效提升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影视项目的规划性、系统性和协调性,互联网产品和思维的作用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

“报复性观影”会集中在头部作品

饶曙光认为,疫情过后,电影产业上游和下游将再次实现合流,届时可能迎来一波“报复性观影”。但“报复性观影”只会集中于少数头部电影,其他数量庞大的中小制作成本的电影仍需要探寻一条新的发展途径来获取生存空间。

饶曙光表示,他发现在这次疫情中依然能够坚挺的电影企业往往具备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即内容创意能力、内容生产能力和内容传播能力。“内容生产能力不仅是电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电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电影发展的基石与根本。”饶曙光表示,疫情之下中国电影人更应“淬炼内功”,积极创作。“作为电影创作者在关键时刻绝对不能‘失语’,必须表现出艺术工作者应有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饶曙光说,“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出现了太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为电影创作提供和积累了大量素材。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电影市场上将会涌现一批优秀且富有艺术审美价值的抗疫题材电影作品。”此外,处于电影产业下游的院线和影院也需在积极自救的同时加大改革力度,全面提升影院服务质量和水平,“推动影院向专业化、优质化、差异化、特色化目标迈进”。

(责编:张帆、戴谦)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