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3位老人创办“文化课堂”,丰富老伙伴晚年生活

化身“报人” 耕耘园地

姜晓蓉、罗亚妮

2020年06月24日08:21  来源:浙江日报
 
原标题:化身“报人” 耕耘园地

“黄老,在屋里吗?第一期读物印好了,给你送过来。”日前,在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92岁的胡定强抱着一摞刚刚出炉的“园地”,乐呵呵地敲开了好友黄文彩的房门。

“园地”是该中心“文化课堂”今年新创办的读物,6月刚刚推出第一期。“读完以后,你可得给我们提提意见。”胡定强嘱咐老友。

2017年3月,住在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的3位老人创办了“文化课堂”,参与学员平均年龄86岁。这些年,“文化课堂”陆续推出文化课堂选集、创办“园地”,围绕时政要闻、家训家风家书等方面自编教材、分享心得、畅谈感悟,不断丰富老年文化生活。“我们把‘文化课堂’作为晚年生活的文化阵地和精神寄托,觉得自己年轻了,充实了!”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的老人们说。

今年87岁的浙江大学退休教授王礼湛、92岁的海军部队离休干部胡定强、83岁的市委党校退休教师黄倚雯,正是“文化课堂”的创始人。

胡定强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尝试新事物,退休后,他参加了老年大学,学习书法、画画和摄影等课程。2015年,胡定强住进福利中心,一下子冷清下来的生活让他有些不适应,“福利中心居住条件很好,护理也到位,但总感觉少了些什么。”

如何提高业余生活质量?3位老人经常聚在一起商量对策。王礼湛教授认为,应该用文化的力量改善老人们的心态,“疗养中心住着1300多位老人,大家来自各行各业,人生经历各不相同,多一些交流能够让老人们的眼界更开阔。于是我们把重点放在了文化交流方面。”一次次讨论后,“文化课堂”有了雏形。第一次开课就来了16位老人。

此后,每逢双周星期二成了“文化课堂”的活动日,上课内容很丰富:国际国内重大政治文化事件和热点问题、老年养生文化、诗歌散文创作与朗诵交流……每次开课前,大家都出谋划策,商定主题。最热闹的时候,“文化课堂”吸引了200多位老人参与。

因为对“文化课堂”感到好奇,今年90岁的浙江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钱茂堂一住进福利中心就去听课。“课上胡定强讲了‘抗美援朝’,正好是我的专长,他讲得风趣生动,我在下面也听得津津有味。”钱茂堂说,“文化课堂”活动,以文化充实老年生活,让老人们重新找到了自我价值,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受疫情影响,这段时间的“文化课堂”迟迟无法开班,中心的老人们心里都很焦急。为此,大家动了一番脑筋。

原本想开展线上课堂,“但81名成员里,有近一半没有智能手机,沟通很不方便。”王礼湛说。

与几位老人商量后,王礼湛萌生了“办报”的想法。“住在这里的老人们来自各个行业,平时就有读书看报的习惯,写文章也很拿手。”这个决定,得到了福利中心领导的支持。

5月初,“办报”计划初步成型。几位老人通过福利中心各楼层联络员,向“文化课堂”成员们发出征稿启事,内容包括学习体会、人生感悟、读书笔记、疾病防治等方面。征稿启事一发出,马上就收到了不少投稿。

前些天,在福利中心的会议室里,95岁的翁瑞华与儿子沈强通了视频电话,第一件事,就是分享自己的文章被“园地”采用的喜讯。

老人们的热情响应,让几位“报人”坚定了把“园地”一直办下去的决心。

(责编:祝舒铭、王丽玮)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