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信用分级监管,效果几何?

浙江省发布今年首批生态环境严重失信名单

郑亚丽

2020年07月07日08:11  来源:浙江日报
 
原标题:环境信用分级监管,效果几何?

7月6日,浙江发布2020年第一批生态环境严重失信名单,3家企业“上榜”。今后在参与评优评先、环境影响评价行政许可等行政许可事项上,这3家企业都将受到限制或从严审查,可谓环境失信、处处受限。这也是《浙江省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今年实施以来发布的首批严重失信名单。

浙江将信用评价引入生态环境管理,给违规企业带来多大程度的震慑?守信企业又将拥有哪些便利?

信用评价动真格

从这次对生态环境严重失信企业的惩罚措施看,《办法》的实施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动了真格。企业环境信用表现的好与坏都将影响到今后专项资金发放、科技项目立项、评优评奖活动等。

此前,湖州某电子企业就尝到了“苦果”。原本,该企业入选2019年度全市小微企业成长之星名单,湖州市生态环境局对企业进行环境信用审核时发现,该企业因违规被列入失信企业名单,因此建议不纳入评先名单。同样是湖州的一家物流企业,在申领辐射安全许可证时,由于企业信用等级良好,可享受道路审批绿色通道。原本承诺8个工作日办理的事项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这也彰显了《办法》让守信者降成本、失信者付代价的价值指向。

“对企业来说,环境信用已实打实能给守信企业带来优惠。对违规企业的惩处,也不再执行单一的环保处罚,而是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环境失信的成本越来越高。”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解释。

目前,浙江全省纳入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的企业有5.6万多家,基本涵盖了生态环境部门日常监管的企业。

让监管有的放矢

企业有了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好学生”与“坏学生”一目了然,开展抽查监管也更能有的放矢。

以往,对企业来说,能否被抽查依托的是“双随机”抽查规则,伴有更多偶然性。随着《办法》的出台,企业根据自身环境信用信息被评为优秀、良好、中等、较差、差五级。评价结果纳入“双随机”抽查监管,对应的抽查比例分别为30%、50%、100%、150%、200%。也就是说,对于信用状况好、风险小的企业,可以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反之则加大抽查力度。

“这就倒逼企业下大力气改善环境信用状况。”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双随机”基础上,以企业的环境信用评级为依据分级分类监管,不仅让监管更精准有效,对企业来说也是一次正向反馈:企业的环境信用是有用的。

联合奖惩大格局

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获悉,目前,浙江正在打造整体协同、高效运行的联合奖惩大格局。

这意味着,进入严重失信名单的企业,不仅会在生态环境领域受到惩戒,省建设厅、省商务厅等其他部门也有对应的惩戒措施,如“依法限制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依法限制失信企业参与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等。企业若不注重信用维护,未来将寸步难行。

企业对环保信用评价的积极性高不高,主要看奖惩力度大不大。接下来,省生态环境厅还将与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对接,进一步拓展信用评价结果的应用范围,让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结果在融资授信、利率费率、还款方式等应用场景落地。

在信用修复上,《办法》也给了一定的空间。例如,行政处罚、挂牌督办、生态损害指标扣分满1年后,参评单位可以向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提出指标修复申请。“惩戒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让企业提高认识,积极整改,在生态环境领域自觉守法守信。”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引入环境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模式以来,截至目前,浙江省已有37家企业通过信用修复退出“黑名单”。

(责编:郭扬、王丽玮)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