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不同维度 解读《孟子》

张磊

2020年07月13日08:33  来源:杭州日报
 
原标题:三个不同维度 解读《孟子》

高考刚刚结束,其中语文科目有一类必考的就是古文填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些出自《孟子》的名言,很多学生都会背,但其背后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说出这些话的孟子又是怎样的存在?7月12日下午,文学评论家张定浩带着他的新书《孟子读法》来到杭州单向空间与读者见面。

这本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的新书,在20万字,看起来并不大的容量内,对孟子及其重要思想,进行了新颖别致的解读,为我们理解和把握这部宏阔巨著,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孟子》一书,成于战国,位列诸子,曾经是每个识字中国人的必读书。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对孟子无限倾慕,曾赋《孟子》一诗。此后,历代诸儒对《孟子》注疏不绝,各派诸家学说不断。对现代人来说,我们如今身处全然不同的历史环境,距离孟子生活的年代久远,难免会误读这位先贤。张定浩在这本书中,就试图消解对《孟子》的种种误解,重新激发读者对古典作品的热忱。

阅读古典作品永远不会太晚,唯一需要的就是耐心。

“阅读古代经典,经常会有的一个惊喜就是,我们常常会在那些遥远的文字里发现一些和今天的我们息息相关的东西,会发现古今的距离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而我们愿意去阅读的古典,不仅仅载有一些关于古代的知识,还蕴含着很多能和我们现在生活相通的思想,并能接续上未来。”他认为,古典作品会始终伴随时代,古典与现实从来不是脱离的。

多年前,张定浩曾选释部分《孟子》篇章,这次终于慢慢想慢慢写完成了全本解读。书中,他采取逐节文本细读的方式,力求在“人人可读”的前提下,不要鸡汤,也不要学究,把《孟子》穿越千年,还原其历史时代,真正做到对经典的体贴与理解。

他在分享中,说现在读《孟子》,完全可以采用三种读法,一是文学的读法,二是历史的读法,三是哲学的读法。“文学的读法理解怎么说,史学的读法理解说什么,哲学的说法理解为什么这么说,或者到底想说什么。”

三者之中,他觉得哲学的读法最为重要,“这里‘哲学’一词即爱智慧。爱智慧,就是要认识你自己。它既牵扯到对孟子的理解,进而涉及对当时社会文化整体的理解,更关乎我们对于生命的体会,如何用一己之生命经验印证过往,也借往圣前贤之生命扩充自我。”

(责编:郭扬、张丽玮)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