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科技需求的变与不变

逯海涛

2020年07月14日08:45  来源:浙江日报
 
原标题:三农科技需求的变与不变

《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提出,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省市县联动派遣科技特派员3000名以上。2003年4月8日,全省第一批101名科技特派员踏上了征程。如今,17年过去了,1万多名科技特派员活跃浙江乡村助力振兴。

人才和乡野之间能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这可以说是一个最有效的供给和最迫切的需求之间的对接。众所周知,中国包括浙江农业的科技化程度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在浙江这片创业创富的土地,农民的创业积极性非常高,农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势头很猛,“三产”融合越来越紧密。这个时候,科技就是那点睛的笔,就是那撬动千斤的支点,就是低收入农户增收的路。

有例为证。浙江大学屠振力教授是衢州柯城区沟溪乡直力香榧联系点的省科技特派员。就在这个月初,考虑到汛情可能对香榧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他及时针对果园积水问题进行技术指导。今年是屠教授在沟溪的第9个年头,他在沟溪深受农民爱戴,小小香榧正在书写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而在前段时间,袁隆平院士在湖南省衡南县公开测产第三代水稻的照片再度走红微信朋友圈,正表达了人们对“土味”科技“大咖”的尊重。

浙江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如今,浙江的乡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看重人才。当然,新时代的乡村对科技人才的渴求,有变也有不变。

首先,“土味”没有变。科技人才下乡,越沾“土味”才能越有作为。让田间地头成为自己的实验室,将农民期盼的技术作为科研方向,把拗口的术语简化成“土味”农谚……浙江建设人才强省、创新强省,需要让科技人才与农民的现实需求、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等真正对接起来,更接地气,让农民听得懂、用得上、有效果。

其次,方式要创新。过去,科技人才下乡活动有一些采取了技术咨询、资料发放、书籍赠送、技术图片巡展、录像播放、举办讲座等传统模式。这些虽然也有一定作用,但随着“三农”对科技需求纵深度的提升,我们还须推动建立更多市场化机制,人才挂职、技术交易、技术入股、联合科研等新方式值得尝试。

再次,供给须拓展。时代在发展,今天浙江的农村、农业、农民早已今非昔比。“三产”融合途径在农村演绎出多样化的科技需求。比如,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一些农产品销售面临困难,这个时候农村不仅需要传统的科技人才,也需要新型科技人才,譬如懂得“云”销售、直播的科技人才。再比如,最近,浙江汛情严峻,像磐安的高山西瓜、云和的香菇蔬菜、奉化的水蜜桃都因雨情影响了生长发育。这个时候,既懂气象又懂农业的科技人才就要迅速行动起来,投入农业生产一线,帮助农民渡过难关。

(责编:王丽玮、张丽玮)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