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申遗成功十周年 在“人间天堂”续写“中华文脉”

王丽玮 王萧萧

2021年06月24日08:02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的美,美在湖山秀丽,美在人文厚重。“如果说杭州是一首诗,那么西湖就是这首诗的魂。”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官方微博上发了这样一句话。

正是这一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

今年6月24日是西湖申遗成功十周年的日子。十年迈步,足音铿锵。西湖,这个世界遗产如何滋养城市文化?城市的发展又如何与遗产保护相辅相成?西湖,如何见证我们走向共同富裕?一起来探访世界遗产保护传承的西湖样本。

“定义”西湖:从观光景点到世界遗产

盛夏,山色葱茏中,西湖朵朵荷花点亮了一湖碧水。湖边,如织的游人举起手机,正与旖旎的湖光山色合影。

杭州西湖,风景秀丽,妩媚多姿,千百年来赢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他们流连于其风姿倩影之中,留下了诸如“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无限缱绻。

西湖全景。西湖管委会供图

“西湖之美,不仅在于景,更在于人文。”浙江省文旅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许澍说。

2011年6月24日,在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中国唯一的湖泊类文化遗产。

说起来,世界遗产可细分为自然、文化、自然文化双重、文化景观4类。西湖最后以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这也是国内首次主动以文化景观类型来申报的项目。

西湖游客。莫烨犇摄

谈及申报初衷,当年主持西湖申遗文本编制工作的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设计院总规划师、研究员陈同滨说:“由于文化景观在保存状态上具有‘有机演变’的特性,而以‘西湖十景’为代表的西湖景观是园艺、绘画、诗词‘三位一体’的关联性文化行为的创造物。因此,将西湖选择‘文化景观’作为申报类型,这与中国文化遗产的保存特性相吻合。”

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杰出典范,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在景观营造的文化传统中,西湖是对“天人合一”这一理想境界的最佳阐释。

“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能够获得如此多国家代表团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可,这是极其罕见的。杭州全票通过申遗不仅是西湖的骄傲、杭州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作为西湖申遗全过程参与者和见证者的原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杭州西湖申遗领导小组组长王国平说。

时任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主任(局长)的张建庭认为,西湖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底蕴,勾勒了杭州“千年古都”的发展轨迹,注解了“人间天堂”的真实内涵,形成了“湖城合璧”的城市发展格局,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血脉与根魂。

接力护“湖”:一手抓保护,一手抓发展

西湖的美,不是凭空而来的,它离不开历代人民的疏浚治理。

从李泌带领百姓连开六井,引西湖水入城,到白居易引湖水入运河,用运河水入田,再到苏东坡疏浚西湖,建设苏公堤,西湖记录了一代代人的护湖努力。

如果说,历代疏浚治理是为西湖的美丽奇迹埋下伏笔,那么进入新世纪后的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无疑翻开了西湖之美的崭新篇章。

西湖鸟瞰。王晓波摄

“记得2002年,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从西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大战略,这为西湖综合保护与整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张建庭回忆。也正是在这一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拟定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的蓝图,十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序幕由此拉开。

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文脉延续、景观修复、水质治理、建筑整治……连续十年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实现西湖水“一月一换”,水质得到全面改善;保护修缮、恢复重建了18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恢复西湖水面0.9平方公里,“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格局得以保护,“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间。

2011年,西湖申遗成功后,杭州西湖管委会在优化生态环境、强化景区交通管理、保护文化遗产、改造景中村等多方面持续发力,“护湖”这篇大文章又掀开新的一页。

在六和塔上采用了光纤光栅实时监测与传统的精密变形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这在全国古塔保护监测手段上尚属首例;充分依托红外感应、手机信令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景区各区域客流的实时监控;对特色植物分布情况、生长情况等进行监测管理……申遗成功后,西湖管委会第一时间成立西湖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对西湖进行全方位监测。

南山路亮灯。周兔英摄

一池西湖水,千年根与魂。水,是西湖的核心。西湖管委会精心谋划,通过导入钱塘江江水为西湖配水换水,湖水自净能力得以提升,定期实施的西湖疏浚,保持西湖平均水深不小于2.5米;通过栽培沉水植物,培植“水下草原”,西湖水质透明度常年稳定在85cm以上。

遗产保护并未影响城市发展,反而促进了城市发展。整治后的西湖,让杭州“人间天堂”的城市名片越擦越亮。同时,随着钱江新城的崛起,杭州跨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正如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所说:“无论是荡舟西湖里面,还是漫步苏堤、白堤,都看不到任何一栋侵入到西湖文化景观的建筑,西湖成功了。从申报世界遗产之时,杭州就坚定不移地从西湖时代走向了钱塘江时代,在钱塘江两侧气势磅礴地建了新的杭州,这就真正实现了梁思成先生的主张,历史性城市保护老城、建设新城,两者相映成辉。”

还湖于民:主客共享,美美与共

清晨的西湖,安静如处子。湖边,休闲的老人打太极、跑步、跳舞、下棋,或静静坐在湖边的椅子上,轻摇着扇子,沉浸在荷香荷韵中。

65岁的张萍半年前从老家黑龙江赶来,照顾刚出生的孙子。每天清晨,她都会坚持到西湖边散步。“在城市中心有这么一大片湖,美丽怡人,又不收费,实在是给市民游客带来了大实惠!”她感叹道。

西湖申遗成功后,杭州做出了“六个不”的承诺,包括“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等。西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其实“还湖于民”才真正是西湖综保的真谛,这体现了杭州“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超前的决策眼光。

西湖景区绿叶国际服务队。西湖管委会供图

西湖的经验并不由西湖独享。去年,在西湖申遗成功9周年纪念日活动中,“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管理”授牌仪式举行,西湖、西溪珠联璧合,实现了一体化管理。西湖西溪,这两颗相得益彰、熠熠生辉的明珠,正一起携手迈向“双西合璧、精彩蝶变”的新时代。

“一张票通游”“一艘船通航”“一条路线通行”“一辆电瓶车通达”“一路数字公交通联”,免费开放绿堤区域……

“西湖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杰出精神栖居功能的‘文化名湖’、享誉中外的‘人间天堂’,在下一阶段建设中,将进一步发挥其在塑造文化自信、生态自信中的特殊作用,让千年文脉更加彰显。”西湖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锦绣未央,再续华章。走向下一个十年,西湖信心满怀,“裙袂”飞扬。

(责编:王丽玮、康梦琦)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