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亞運故事(87)
俞友金:小小貝雕郵票 方寸之間展示亞運風採
視頻拍攝:陳陸洵、嘉善縣傳媒中心
“為了做今年杭州亞運會的貝雕郵票,我從2022年剛開年就著手設計、制作,到現在已經設計出4套亞運會相關的貝雕郵票。”俞友金說。
俞友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貝雕傳承人,也是貝雕郵票的創始人。作為土生土長的浙江嘉善西塘人,俞友金對於貝殼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
俞友金正在雕刻。人民網 陳陸洵攝
2000年,他開始嘗試貝雕設計,並將設計好的貝雕圖案拿到加工廠生產,銷路特別好,不少廠家紛紛仿制。2005年,為了完成自己的“貝雕夢”,他從任教了30年的學校申請離崗退養,潛心鑽研貝雕技藝,逐漸成為貝雕藝術領域的“頂流”。
“我做貝雕郵票的貝殼都是淡水貝,這是我們江南水鄉特有的貝殼。”俞友金表示,貝雕用的貝殼,分為海水貝和淡水貝,為了能夠更好地凸顯“江南水鄉”的風採,他特意選用了淡水貝來雕刻。
選料、刻制、打磨、拋光……俞友金現場向人民網浙江頻道展示了如何制作一枚貝雕郵票。
俞友金為杭州亞運會設計的紀念郵票。嘉善縣傳媒中心供圖
“貝殼是天然材質,任何一步失誤,就會‘前功盡棄’。”俞友金說。小小的貝雕郵票,放在手心盡顯水韻江南。要在長5厘米、寬3厘米、厚僅3毫米的貝殼片上刻畫出杭州西湖、亞運會吉祥物、會徽等圖案,實屬不易。
2010年到2023年,俞友金與亞運會的故事已經書寫了13年。2010年廣州亞運會時,俞友金受邀制作了兩枚貝雕郵票。而今,他制作的貝雕郵票又成為了杭州亞運會特許商品,銷往世界各地。
俞友金接受人民網浙江頻道採訪。人民網 陳陸洵攝
“今年的亞運會是在我們‘家門口’舉辦的盛會,我希望能夠借助杭州亞運會這個機會,把我們水鄉的韻味,傳遞到世界各地。”俞友金說。
往期回顧:
我的亞運故事(82)︱吳蘭:全方位防護 打造亞運會馬屬動物“無疫區”
我的亞運故事(80)︱徐延飛:從散打冠軍到特警“槍王” 換個身份護航亞運
我的亞運故事(79)︱宋海燕:亞運航班機長遨游萬米高空 接送四海旅客
我的亞運故事(76)︱鄔家寧:錯峰建設,保障杭州亞運會順利召開
我的亞運故事(75)︱宋懋璗:從亞殘冠軍到亞運志願者 熱愛未曾離開
我的亞運故事(73)︱殷超:日行2萬步 保障亞運暢通無“堵”
我的亞運故事(70)︱宣學君:亞運會史上首套動態體育圖標這樣“出爐”
我的亞運故事(68)︱周穎:全民健身氛圍濃 在運動中迎接亞運
我的亞運故事(66)︱應海鬆 林飛飛:“帆船夫妻”攜手助推象山成為“帆船之城”
我的亞運故事(60)︱伍佳惠:從專業運動員到亞運會裁判 秉持初心不斷前行
我的亞運故事(59)︱曹向榮:助殘無礙 我的青春不止49.3℃
我的亞運故事(58)︱郭錦涌:用“詩情之筆”為杭州亞運會“上色”
我的亞運故事(55)︱高爾偉:保障亞運污水排放的地下管網“體檢師”
我的亞運故事㊺︱袁明坤:構筑“無死角”網絡安防 為亞運鑄起“數字盾牌”
我的亞運故事㊵︱婁雨風:巧用“數字化” 為亞運保障工作提質增效
我的亞運故事㉜︱陳佳瑩:從G20到亞運會 西湖女子巡邏隊逐光前行
我的亞運故事㉔︱羅欣:從“運動員”到“教練” 為孩子種下“亞運種子”
我的亞運故事⑰︱鄭紅梅:“數字化”+“機械化” “紅旗班”高效保障亞運
我的亞運故事⑦︱周震:“的哥”英語小課堂為好客杭州“打call”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