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梧桐三变”看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深入基层解难题

2020年09月14日15:36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国以安为宁,业以安为兴,民以安为乐,家以安为贵。平安,是人民永恒的追求,也是高水平全面小康最基础的保障。

2020年的这张平安答卷,经受着许多意想不到的考验。争当市域治理现代化标兵的嘉兴,围绕打造党群干群关系最融洽城市这一目标,持续推动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通过完善“微网格”、健全“微嘉园”、深化“微治理”,让各级党员干部直插基层、直奔现场、直入群众、直面问题,要求每一个网格都有党员精细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党员贴心服务。半年多来,这项工作到底有没有抵达每一根神经末梢?基层又有哪些创新实践?效果如何?

今年上半年,梧桐街道交上了这样一份“平安答卷”:1月至6月,刑事警情数同比下降24%,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同比下降24.1%;火灾事故数同比下降30%;在统计部门的抽样调查中,人民群众对平安的满意率又提高两个百分点,首次越过98%。

当地居民说,可喜的不只是数据,而是数据背后呈现的变化。

居民与干部关系:

从“关门拒进”到“开门相迎”

见到三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陈婵萍的时候,她正在跟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农户,动员他们清除楼道杂物,美化庭院。“现在比以前好多了,至少村民愿意打开家门让我们进屋检查指导了,以前根本进不去,觉得我们要私闯民宅,跟我们翻脸。现在,更多的村民愿意打开家门、畅开心门,邀请我们进去坐坐了。”陈婵萍说,从“关门拒进”到“开门相迎”,村民态度的变化让她觉得这大半年的“网格连心、组团服务”真正见到了实效,村干部与村民的心真的“连”上了。

凭着多年的村两委工作经验,陈婵萍深知,人心是一道锁,凡事心通了,事就好谈了。可是,做到这个“通”字,谈何容易?

三新村所在的梧桐街道地处桐乡主城区,周边有全国最大的毛衫市场、华东最大的皮毛交易市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举办地乌镇等享誉中外的资源,人流、物流、商流汇聚。截至2020年6月,梧桐街道有常住新居民近16万人,新居民人数位居嘉兴全市各镇(街道)之首,新居民与户籍人口比约为1:1。还有一个更大的难题是,梧桐街道虽身处主城区,但辖区内还有64个农民小区。城市的地段,农民的生活方式。就这样,城市与农村、本地人与外地人、新社区与老社区、开店的和办厂的,多元的主体交汇出一个非常多元的利益诉求生态。

“平安建设中,其他地方有的问题,梧桐街道肯定有;其他地方暂时没有碰到的问题,我们街道春江水暖鸭先知,可能会率先遭遇。”梧桐街道办事处主任王少顺说,街道在推进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这项工作时,在“连”字上下的功夫最大。网格,呈现的只是物理单元,党员干部下网格,彰显的是一种决心、一种身段,让人心“连”起来才是关键。“连”的背后,是信任,是尊重,是支持。

为了这个“连”字,梧桐街道使了很多招数。从实践结果看,效果不错。

部门之间打破边界壁垒,“联勤执法”的工作方式让原先“三不管”的灰色地带成为有人耕耘的“责任田”。以桐乡市外来人员集聚量最大的行政村城南村为例,这个只有1325户、总共6340名本地居民的村庄,常住外来人口高达25000多人,本外地人口比接近1:4。原先,全村2244幢房子存在着令人棘手的“三多”:外地人多、店面多、安全隐患多。“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做梦都害怕出事。”村干部说,以前,最难办的不是缺少发现问题的机制,

而是网格员发现问题后不知道找谁解决,有好多事,街道看得到但管不了。现在,街道与桐乡市相关部门洽商后,推行联勤执法片区试点,村综治员、市场监管、城管、公安、交警等部门联手对辖区内的疑难杂症开展联勤执法,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迅速执法、迅速整治,让原先的安全隐患一个一个得以彻底销号。

本地居民和新居民之间的“连”,梧桐街道则通过架设新居民自治小组、新居民党员先锋等连接纽带来实现。碰到新居民陈生全的时候,他正带着新居民自治小组成员开展乡音大走访。9月1日,《嘉兴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他希望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居民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融入第二故乡。“注意生财有道,天上不会掉馅饼,当心上当受骗,尤其要防范电信诈骗。”每作别一户,老陈还不忘反复叮咛这件事。看起来,老陈和他们很热络。来自四川的陈生全在老家当过村支书,具备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梧桐街道最开始给他成立了“老陈工作室”,后来发展为几十人的新居民自治小组,工作内容涵盖为外来人口提供就业帮扶、矛盾协调、法律咨询、文体娱乐等各方面的服务,范围也从城东村延伸到周边更多的行政村。

人心之间的隔阂有时候来自区域之间的不信任。亲不亲,听乡音。有时本地干部费尽口舌解决不了的事,张口一句乡音,彼此心理上的距离就拉近,为打开僵局提供便利之门。在梧桐街道的网格里,活跃着许许多多“老陈们”,他们既让外来人员感受到社区的温暖,又让社区感受到新居民建设第二故乡的热诚。他们的存在,让生活工作在梧桐街道的人们亲如一家人。

居民参与公共事务:

从“关我啥事情”到“我能为社区做点啥”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基层,活力也在基层。怎么调动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这是摆在基层干部面前的难题。

“这半年多来,通过‘网格连心、组团服务’,我们不但解决了心与心之间‘连’的问题,也解决了‘聚’的难题。”环南社区党委书记陆伟珉谈起辖区主体的复杂性,用了三个三分之一来形容:社区共2605户居民,8000多套住房,其中三分之一是社区居民,三分之一是农民,三分之一是买了房但户口不在社区的居民。相较于梧桐街道的其他社区,这里还是基础设施、教育配套功能和房价的洼地。居民身份的多样性和三个洼地的现状,让社区管理的困境可想而知。

“以前居民对社区抱怨多,总觉得这不如意那不满意,叫居民配合社区做点事,得到的答案通常是‘关我啥事情’。”陆伟珉说,开展新时代“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后,社区想了许多办法,比如在居民中开展“三治融合”积分管理,每个季度张榜公布一次,配合做好中心工作、为社区积极建言献策、参与社区志愿活动等都给予量化赋分,“荣誉感激发了居民对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现在经常有居民到社区问:我能为社区做点啥?”

从“关我啥事情”到“我能为社区做点啥”,其背后折射的是人民群众对社会治理共同体认同感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居民正破除“看客心态”和“依赖意识”,把自觉参与、主动担当作为公民应尽的义务。

杨家门社区金盛花园的楼道,见证了居民的这种变化。“家里晒不到太阳,拿到楼下晒一晒有错吗?”“东一盆花,西一盆树,小区角角落落都有这些花盆的影子,实在是不美观,小区生活品质太差。”曾经有一段时间,金盛花园业主们因为公共区域的盆景争执不停,各执一词。寻找两全其美的解决之道,成为凝聚网格民心绕不开的“课题”。“在公共区域晒盆景可以,但是要有序摆放,打造各具特色的微景观,届时还可以以楼道为单位开展评比。”楼道红管家的倡议,写入了小区公约。服从社区统一指挥,楼道每天都上演着精彩纷呈的盆景大赛,居民既是扮靓家园的参与者,又是家园美化后的受益者。隔阂消除了,心靠拢了、亲近了,家园温馨了。

梧桐街道党委书记姚国中说,金盛花园的实践让他们深刻意识到,社会治理不是单方面的行动,而是所有相关主体通过有效整合而形成合力的过程,是全民参与的大合唱。只有既尊重多数人的意愿,又照顾少数人的合理要求,才能画好最大的“同心圆”。

居民看待基层党组织:

从“弄啥空头”到“只有做强主心骨,平安才会有保障”

依托网格推动社会治理下沉到基层,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街道社区的责任网格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特殊事”“琐碎事”“头疼事”,特别是主城区,大量的事情又是跨层级、跨部门、跨区域的,这就要街道做到上通下融、左右逢源,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连接,将各类管理诉求和公共服务供给全部纳入网格化管理,让辖区内的每一位居民了解网格、用好网格,让村(社区)干部依托网格跟居民做到24小时“连接在线”,从而发动辖区内的每一个部门投身其中。

今年初以来,梧桐街道在加强城乡社区自治的同时,十分注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也纷纷走出办公室,在“群众自治圈”“社会共治圈”“网格服务圈”“平安共享圈”的坐标体系中寻找工作定位。

成立“巾帼督察队”是三新村妇联在美丽家园建设中,响应村两委号召的具体举措。督察队成员包括妇联执委、吾家姐妹议事会成员、妇女组长、协会会员、妇女党员干部、最美家庭及热心公益的妇女等,以户为单位,每月开展评比。积满20个积分获得“三治积分券”一张,每一张“三治积分券”同等于一张20元的超市券,可到村委会指定的超市使用。两张及以上“三治积分券”通过追加实物来奖励。

一开始,村民用一句“弄啥空头”的感叹来表达内心的满不在乎。可是做着做着,一些行动迟缓的居民开始坐不住了。“为啥我们家没有?”当孩子稚嫩的童声向家里的长辈发出这样的追问时,他们感觉到再不配合、再不主动作为,会被孩子责怪、被左邻右舍鄙夷!

“现在,我们社区居民不再说我们加强党建是弄空头了。他们认为,网格要强,必须党建强。党组织是社区的主心骨,只有做强主心骨,平安才会有保障。”莲花社区党总支书记孙晶晶说,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现在社区的党建已深入到网格里,党员带动网格员层层推进,让基层治理工作更加专业、更加精细、更加有效率,服务群众也更加便捷、更加贴心。

东兴社区位于桐乡市中心,辖区范围内聚集了大量老旧小区和新老商圈,尤其是以武庙街、北街为主的老街,沉淀着许多老桐乡人的成长记忆。这里的房子大都具有几十年历史,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有些已年过半百,老房子和老人让小巷处处暗藏着安全隐患。怎么管好充满古韵的老街?党组织牵头,制定了《小巷公约》。“有党组织把关定向,公约结合实际做到了具体化、个性化、生活化,可操作性强,深受居民和商户欢迎。”东兴社区居民介绍,除了《小巷公约》外,社区又延伸制定了楼道、街坊、小区、商圈、社区、交通安全等7个公约,其中有些条款很不起眼,比如出门关好门窗、夜晚降低音量,这些对住楼房、有封闭小区概念的市民或许不算什么,但对常年住在小巷内的市民来说,却是改变他们生活方式的大事,管用,见效!

治国安邦重在基层,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再到“社会治理现代化”,作为市域社会治理的“根基”,镇(街道)是市域社会治理的基层基础单元,小到房前屋后的管理,大到一座城市的精密运转,背后都是一篇治理的文章。桐乡市梧桐街道由“网格连心、组团服务”带来的三变,相信只是开始,没有终结。让我们继续期待着。(应丽斋、杨薇、李蔚)

(责编:张丽玮、戴谦)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