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前夕,台州一江山岛上天气愈发炎热。岛上花草正茂,战壕和暗堡被压在草木下,如果不特意寻找,很难发现。海风早已吹散60多年前的烽火硝烟,只留下簇拥的马尾松团。
1955年1月18日,解放军组建以来首次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战争胜利了,解放军在岛上播撒下马尾松的种子。那场战役中牺牲的400多位烈士,也被安葬在台州枫山上,和一江山岛隔海相望。
65年前
播种下带血的马尾松种子
94岁的陈龙岗打过很多仗,一江山岛战役是他的最后一战。在那场战争中,他受了生平中最重的伤,鱼雷的弹片打进他右腿的尾骨,至今没有被取出来。
他的双腿一粗一细,从饭桌走到沙发只有几步路,也必须要靠着拐杖。尽管眼睛有点花,但思路依然清晰。他还记得自己的入党介绍人叫什么、师长叫什么,一个个名字串起了他烽火生涯的过往。
抗日战争时,陈龙岗还是一个在地主家帮佣的孤儿。18岁时,他加入游击队时才有了大名。1953年,27岁的陈龙岗踏上前往浙江的火车。作为高射机枪排排长,他带着85人一起为攻占一江山岛做准备。
如今90岁,但彼时才23岁的陈士勤也正跟着海防大队,在宁波进行海上训练演习。当了七年兵,他已成长为浙江军区海防第一大队三中队三区队登陆艇艇长。战斗在1955年1月18日打响。那天风平浪静,是一月份中为数不多的好天气。陈龙岗记得,一个机枪弹夹里有25发子弹。那天,为了掩护2营4连抢占高地,他不知道发射了多少子弹,“下午2点多,我们成功地攻下了190高地!”
几乎同一时刻,陈士勤所在的火力支援艇也成功掩护登陆部队,占领了岛上的制高点203高地。
1955年1月19日凌晨2时,一江山岛全岛解放。但战士们的回程依然凶险。“敌机投了2枚炸弹,其中1枚把我们的登陆艇炸坏了。海水马上灌进船舱,船很快就翻了。”陈士勤说,凭借自己多年海上作战的经验,他立马爬上艇底,用手拉上其他人。手不够长就趴下用脚,一个拉一个,最终14人被拉上舱底板。可年轻的报话员,因身背沉重的报话机沉入海底。
浙江全境解放。战争结束后解放军战士们将口袋里揣着的马尾松种子,播撒在一江山岛上。自此,它们在岛上生根,成长。前几年,一江山岛曾闹过虫灾,马尾松少了很多,但仍有一些顽强生长,顶着台风和各种灾害,存活了下来。
65年间
守护战友是他余生的使命
如今,解放一江山岛的烈士陵园里,仍驻扎着一个“营”的战士。在一江山岛战役中牺牲的400多位烈士长眠于枫山北麓,按照部队编制恰好是一个营的人数。
90岁的老兵陈士勤,是坚守这里数十年的“营长”。陵园里,由当年参战的老兵陈士勤亲手种下的樟树,经历了40多年风霜,为400多个墓碑遮风挡雨。
1973年,在支援北大荒长达16年后,陈士勤回到台州海门,成为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当时,很多人不太喜欢这份工作,觉得太寂寞。”和别人的想法不同,陈士勤觉得这里最适合自己,“我参加过那场战役,幸运地活了下来。但很多战友牺牲了,葬在这里。我想守护好他们。”
阔别这些曾并肩作战的战友近20年,当43岁的陈士勤第一次登上枫山,看到墓碑上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他忍不住热泪盈眶。曾经,他们都一起奋战过。“在一口锅里吃饭,一起训练,一起打球,一起相处三四年。”
战争总会有牺牲。打仗前,陈士勤还曾和战友们开玩笑地说,“你们有父母要养,有孩子要照顾,但我是孤儿,又没老婆,无牵无挂。”陈士勤5岁时母亲去世,9岁时父亲也离他而去,靠叔叔一家把他养大。
可最终,这几个战友都没能回来。身为幸运存活的人,陈士勤将守护战友当成了他余生的使命。
65年后
有你们守着,我们就放心
烈士墓旁,废弃的田地上杂草丛生。有人在这里放牛吃草,有人偷偷上山,砍伐不多的毛竹当作柴火。
陈士勤看着心痛。没有树,就自己种,在管理房旁,他亲手栽下了一棵樟树苗;没有清洁人员,就自己打扫,每天他带上扫帚、毛巾去清扫墓道,擦拭墓碑;没有水泥工,就自己学,他常拿着抹灰刀为陈旧破损的墓碑修修补补。
在陵园墓区旁,毛竹搭建的小房子里,他度过了20年的春夏秋冬;在数百级坑洼不平的青石台阶上,他走了无数次,鬓角逐渐发白。
“20年,我还没有管够。”1993年,步入花甲之年的陈士勤离休后,依旧每天坚持爬上山看望战友,擦擦墓碑,培一抔黄土。
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管理中心副主任林成着实被他打动。“每次他一来,就站在办公室门口,一边敬礼,一边打趣地说‘陈士勤来报到’。”
在陵园工作近10年的徐怡,也被陈士勤深刻地影响着。她是一江山岛战役纪念馆副馆长。每逢清明,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就会迎来人流高潮,最高峰达2万人次。人最多的时候,徐怡一天连讲过11场。
400多位长眠于此的烈士中,有家属前来登记祭扫的数量还不到一半。为了让烈士不孤单,过去几年,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管理中心联合山东、江苏、四川等多地为烈士发起寻亲。徐怡对烈士郭宝庆的家属印象深刻。“他的两个兄弟特意从山东惠民县赶来台州,还带来了家乡的土和树苗,在陵园栽种下。”
徐怡清晰记得,那天,兄弟俩在郭宝庆的墓碑前哭了很久。转过头来,他们又拉着自己的手一再表示感谢,“他们说,‘这里这么干净又漂亮,还有你们守着,可以放心了’。”
“这是一座有生气的陵园。”徐怡说,手指着山顶“光照千秋”雕塑旁的一棵苦楝树,“去年,它被雷电劈倒了。现在,它又焕发生机了。”
陈士勤说,假如有一天他不在了,那就由当年种的一棵棵树代替自己,继续守护400多位烈士的英灵。
《德清践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县域方案》发布 人民网杭州6月26日电 (金忠耀)今天下午,2021浙江德清投资贸易人洽谈会开幕。本次德洽会以“数智共建 德创未来”为主题,以“经贸合作精准洽谈、高端人才强力聚引、营商环境优化提速、城市品牌全面推广”为主要内容,以“数智共建”为基底,以“线…【详细】
浙江:到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9以内 人民网杭州6月25日电 (王萧萧)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5日上午,中共浙江省委举行了“守好‘红色根脉’,打造‘重要窗口’”主题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王萧萧摄 发布会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新时代以来的…【详细】
2021浙江高考分数线公布:普通类一段线495分 二段线266分 人民网杭州6月25日电 (王萧萧)25日,2021浙江高考成绩及分数线公布。普通类:第一段495分;第二段266分。6月25日晚上20:30左右,考生即可登录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www.zjzs.net)、浙江考试微信或浙里办APP,凭准…【详细】
6月26日,航拍中国动漫博物馆。该馆通体呈白色,形似祥云。人民网 章勇涛摄
中国动漫博物馆6月26日正式开馆 人民网杭州6月26日电 (王萧萧)6月26日上午,全国首家“国字号”动漫博物馆——中国动漫博物馆在杭州正式开馆。 据了解,中国动漫博物馆是经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动画学会批准成立的“国字号”动漫博物馆,也是杭州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和“动漫之…【详细】
浙江桐庐:5G赋能促畲乡蝶变 一亩田、千斤粮、百斤鱼、万元钱,在浙江桐庐莪山畲族乡沈冠村,村民们靠种田养鱼就走上了致富路。 “过去,我们村每亩地收益不足500元。能实现万元的突破,都靠科技助力。”沈冠村党总支书记黄金源说。 稻田里的传感器可实时收集数据。人…【详细】
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诵读活动。人民网 章勇涛摄
“党旗下的诵读”系列活动在杭州富阳启动 6月24日晚,“党旗下的诵读”系列活动在杭州市富阳区龙门古镇启动。 作为“党旗下的诵读”系列活动的开篇首场活动,《筑梦富春·党旗下的诵读》由“初心”“奋斗”“征程”三个篇章组成,以沉浸式表演形式,结合朗诵、红色话剧、歌舞等多种艺…【详细】
“双西”合璧精彩蝶变 “杭州西湖日”活动正式启幕 人民网杭州6月24日电 (金忠耀)今天下午,庆祝杭州西湖申遗成功十周年、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一周年暨“杭州西湖日”活动正式启幕。 行吟山水,一湖潋滟千年。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详细】
浙江泰顺:科技特派员送技术下乡,助农共富裕 科技扶贫,建功立业。在浙江泰顺县,助农致富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有一座大大的舞台。 2003年4月,浙江省第一批101名科技特派员走进泰顺田间地头,到今年已是18个春秋。科技特派员们以党建为引领,以“科技e联”党建联盟为平台,跋山涉水、走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