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进基层 杭州市露天电影放映启动

120个放映队把大银幕送入田间地头

张磊

2020年08月03日08:47  来源:杭州日报
 
原标题:120个放映队把大银幕送入田间地头

7月30日晚7点不到,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大陆村村委会的广场,已经聚集了不少村民。大幕已经拉开,音响也已调试完毕,农村放映的设备都已就位——2020年农村公益电影的露天放映季就这样在这个夏日的傍晚启动了。

市星光院线的张斯亮告诉记者,与往年相比,由于疫情关系,今年露天放映的启动已经从四月中旬延期了三个月,但从这段时间开始,全市各地的120个放映队将分片走入各村、各社区,把今年落下的时间给抢回来,给农村观众提供更优质的公益电影放映。

对于习惯院线电影的城市居民来说,露天电影似乎是遥远的事,但它其实是杭州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市星光院线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累计放映公益电影放映28839场,观影人次超过了320万。

“我们今年的放映任务有26758场,放映区域涵盖萧山区、余杭区、富阳区、临安区、桐庐县、建德市、淳安县。由于疫情的关系,今年农村公益电影的启动较晚,但我们会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努力确保全年放映任务顺利完成。”张斯亮说。

特殊时期,农村公益放映有序进行

村里点播政府买单老百姓享受

记者到达大陆村时,门口摆放着一个台子,还有一名保安和一位志愿者执勤,要求记者测额温然后登记信息再佩戴口罩。“你是不是没戴口罩?我这儿拿一个去。”红马甲的志愿者见记者找不到口罩,连忙递过来一个。

放眼望去,广场里摆满了小板凳,尽管是在开放式的场所,坐着的人都保持着一定的间距,满足防疫的要求。据杭州新农村院线余杭服务站总经理汤宝泉介绍,由于今年的特殊情况,在上周专门组织了区内的放映队进行培训,主要内容就是防疫控制。

“往年我们可以在文化礼堂内放映,这样天气影响因素就会减弱。但今年出于疫情防控考虑,全部转回到露天播放。”汤宝泉说,一般放映队都会在放映前三天联系村或者社区,由他们辅助做好相关的防疫工作。

当晚一共要放映两部电影,其中一部是《流浪地球》,每场放什么都由每个村自己“点菜”,目前国家相关主管机构专门设立了一个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的平台,上面有相当充足的片源,新片也会及时更新。“目前杭州的影片库里有3900多部电影,每个月都会更新30部左右。”。

村里点播,政府买单,老百姓享受视觉大餐,公共文化服务就这样切实落到了基层,为当地老百姓的业余生活增添光影色彩。

农村公益放映的特别之处在于正式放映前还有放映公益宣传小短片,大陆村这场放映的是《建设美丽新农村》与《五水共治》的内容,此前也有“防电信诈骗”“垃圾分类”等专题内容,通过这些短片的播放,让农村居民更形象地了解政府最新政策,提高政策的普及度。

有些放映员一干就是数十年

120套放映设备背后是120个放映队的付出

据统计,杭州共有120套农村放映设备常年在基层进行播放,这也就意味着有120个放映队在基层服务农民,提供放映服务。

很多“放映队”只有一个人,最多的也不过两个人。他们的任务很重,除了负责每天大银幕的搭建,还要负责设备的连接维护以及放映时的安全保障。

尽管农村放映设备已经做了最大程度的精简,但还是有一台投影,一个播放服务器、一台功放以及一部不间断备用电源组成,重量有近百公斤。在每年为期半年多的放映季中,他们每隔几天就要拉着这些设备跑遍区域内的各个村镇社区,上高山进深林,为当地的农村观众送去精神食粮。

大陆村这场露天电影的放映员是沈师傅和他的孙子小徐,沈师傅今年已经72岁,是杭州市最资深的露天电影放映员之一,已有整整50年的放映“工龄”。“最早的时候我们拿的是16mm的放映机。那时候村里有‘赤脚医生’,而我们是‘赤脚放映员’。”沈师傅回忆当年放映设备就放在两个箩筐里,扁担一挑就出发了。

后来,设备慢慢更新升级,从16mm升级成35mm,从胶片升级到了数字,放映之路也从卷起裤管赤脚走路升级到了开着小面包车进村。沈师傅带我去看了那辆改装过的长安小面包,里面的座椅都拆了,每次放映,车里会有40把小椅子,还有整套放映设备,塞得满满当当。

五年前,沈师傅把放映的主力活交给了自己的孙子小徐。小徐是从小看着自己的爷爷放电影长大的,腼腆地说,“我对电影也有了感情,现在能做真正的放映员,蛮开心的。”

尽管主力军是孙子,但沈师傅还是很劳心,正式放映前,为了防止跑来跑去的小朋友碰到设备,他就稳稳地坐在设备旁边,直到放映开始后,人群安静下来,他才有空歇一会儿。

目前,杭州的这些流动放映队大多由这些年纪较大的放映员担纲,有些人当年在乡镇电影院做过放映员,改革后从事流动放映,一干就是几十年。近几年也有不少像小徐这样的年轻人补充进来,让光影传播这件事得以延续。

(责编:张帆、王丽玮)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