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评时”更要重“平时”

林鲁伊、郑晨

2020年09月23日08:22  来源:浙江日报
 
原标题:重“评时”更要重“平时”

有媒体日前报道,个别地方在开展一些创建活动评比时只重“评时”,而忽略了“平时”的实功夫,读来发人深思。

大凡评选,事先总有一番忙碌。正如一年一度的高考一样,平时学习扎实,才能考出好成绩。高考就是一次对千万考生的检阅、一次对寒窗学子人生的考验。而检查评选,也可以发现实际工作中的不足与差距,以利于今后的工作。

因此,各项工作的“临门一脚”和上级部门在关键节点的检查都是必要的。问题是,我们不能在实践中念歪了经,只重“评时”不重“平时”。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大考之年”,时间急迫、任务繁重,来不得半点“花架子”与“虚功夫”。那种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的形式主义做派,醉心于办公室里“想点子、找路子”的懒政怠政,分散了走访群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精力,极大地削减了脱贫攻坚重任的“含金量”。

“平时”工作足,“评时”不担忧。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这句话包含着“量变到质变”的哲学理念。“平时”下足功夫有“量变”,“评时”才能“质变”出彩。时代和人民群众是最后的评判者。谁平时夜以继日、敬业为民,谁花拳绣腿、表里不一,人民群众自然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如此可知,谁在“平时”说实话、做实功,谁就能在“评时”得优秀;反之,谁在“平时”玩虚招、弄花样,谁就会被淘汰掉。古人追求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就是“在诗外”的笨功夫、实功夫——寒窗熬得了的,关键时刻方能“梅花香自苦寒来”,方能从容面对“评时”。

【作者为杭州市萧山区纪委基层干部】

(责编:张帆、王丽玮)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