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退捕 十年后见

太湖10月1日起进入十年退捕期

金忠耀

2020年10月01日10:46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金秋九月,太湖水面波光粼粼,岸边的芦苇丛随风摇曳。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高新区幻溇村港口码头,一艘钢制运销船缓缓靠近,马达声逐渐降低,船主王文娥举起船篙熟练地操船靠岸。

“今年秋捕马上就要结束啦!”还没等船停稳,王文娥的大嗓门就传了过来。三十多年傍着太湖生活,她的皮肤已晒得黝黑。

“要退捕了,鱼不多。但不管多少量,每天都要去的。”王文娥边说边把船舱的鱼往岸上搬。这些渔获,将会被送到一旁的市场。

市场的渔档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不时传来讨价还价的声音。专程从湖州市区赶来的潘大姐手里的袋子沉甸甸的,里面装了十几斤的梅鲚鱼。“这不是马上要结束太湖秋捕了嘛,都说往后的十年里吃不到湖鲜咧,赶紧再囤点货。”潘大姐说,她准备回家后将这些小鱼加工成馅料,做馄饨吃。

像潘大姐一样,近些日子,很多湖州市民纷纷往太湖边的各个港口跑,大包小包的把太湖水产品往家里带。大家都在说:“不知道十年里还能不能吃到湖鲜。”

今年8月7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发布了第12号公告。公告指出:为保护太湖水生生物资源、促进水域生态环境的有效改善,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决定于2020年10月1日收回太湖渔业生产者捕捞权,撤回捕捞许可,相关证书予以注销。在太湖水域作业的渔业生产者,将于2020年10月1日起全部停止捕捞作业。这也意味着,太湖将进入十年退捕期。

退捕,怎么退、怎么管?渔民们怎么办?是不是这十年再也吃不到太湖水产品了?为此,人民网记者来到太湖边一探究竟。

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高新区幻溇村,结束捕捞作业的运销船回港。张钦奕 摄

一汪太湖水 苏浙两地情

太湖位于长江中下游,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其横跨苏浙两省,沿湖坐落着无锡、常州、苏州、湖州等江南城市。自古以来,太湖流域就是物产富饶之地,南宋时期的民谚“苏湖熟,天下足”更是描绘了彼时环太湖地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与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一样,太湖水系发端于太湖西南方的杭州市临安区东天目山。从此处流经的山水蜿蜒曲折,最终汇入太湖水系主河流东苕溪。

太湖沿湖城市虽归属苏浙两省,但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同处吴语片区。中国历史版图中,清晰地记载过太湖周围的城市曾同属一个行政管辖区域:两浙西路。因此,环太湖地区的人们自然而然有种“亲”的默契。

这样的默契沿用至今。太湖全境属江苏省管辖,在渔业捕捞作业中,一直以来都有江苏渔民负责捕、浙江渔民负责销的运作模式。

湖州市长兴县太湖街道新塘村的莫伟昌是当地的“销售大王”。在专业模式的操作下,新塘港口几乎所有的梅鲚鱼都要经过他的手。渔民们把从太湖中收购来的梅鲚鱼转交于他,老莫则专心给大家物色买家,争取以高价促成交易。

经过三十多年的运作,新塘渔市的梅鲚鱼交易已享誉行业。这里的梅鲚鱼销售占据了太湖梅鲚鱼总销售的40%,是当之无愧的“王牌码头”。

“今年的产量还是比较可观的,近一个月下来,每艘船都能有三十万斤到四十万斤的量。”莫伟昌告诉记者,虽然产量可观,但占据大多数的是价格低廉的梅鲚鱼,售价贵的白鱼、银鱼与往年相比少了不少,稀缺湖鲜鳜鱼、鳗鱼更是难得一见。

“鱼少了,政府肯定也预料到的。”老莫说,他对今年的退捕并不感到突然。对今后的打算,他已经和新塘村的干部们商量过。“听说江苏那边要进行分配式捕捞,那我们就成立合作社,把原来的散户集中起来。”言语间,老莫显得自信满满。

和老莫不一样的是,苏州吴中区的渔民蒋云法对退捕后的未来看得不那么明朗。“我们的手艺活都是祖辈、父辈传下来的,现在说不捕了,心里还是很落寞。”他告诉记者,当初听到要退捕的消息,以为今年都不能捕,好在政府给了一个月的缓冲期。

记者从苏州市吴中区相关部门获悉,针对10月1日的太湖退捕,当地已经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工作人员将按照“一证一船一档”的原则,对渔船和渔具进行回收。只要是吴中区登记在册捕捞许可证的渔民,都可根据当地出台的方案获得补偿。此外,吴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也出台《吴中区退捕渔民就业创业政策》,向就业困难人员提供资金补贴、技能培训等奖励。

渔民们用高踏网在太湖进行捕捞作业。宋成 摄

禁渔与退捕 湖鲜还有吗

太湖实施的是退捕,这是我们从管理部门公告中获得的信息。

早在去年,长江流域的鄱阳湖、洞庭湖等相继宣告进入十年禁渔期。2019年12月,长江也宣布从2020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十年禁渔计划。

“早就听说长江十年禁渔,但不知道跟太湖退捕有什么关系。”湖州市吴兴区高新区幻溇村村民王良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同村的渔民们对公告内容的具体细节也是一知半解。毕竟,公告中写道的“收回太湖渔业生产者捕捞权,撤回捕捞许可,相关证书予以注销。”等字句都似乎表明,江苏渔民要面临无鱼可捕、浙江渔民面临无鱼可收的局面。

负责太湖渔业管理的江苏省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表示,太湖实行的退捕政策,并不是禁捕。今后还是会有组织地进行适当捕捞,并不是十年中从此不再捕捞,重点是改变原先滥捕的捕捞方式,改为有增殖、有配额捕捞,更有效地保护好鱼虾资源。

事实上,每年的太湖秋捕,给太湖水产品的多样性和生物链造成了破坏。渔民们常用的捕捞工具——高踏网,被形容为太湖上的“天罗地网”。这种网的排线密、网眼小,甚至能渔获一厘米左右的小鱼。因此,一年一大捕,许多需要一年以上生长周期的鱼类渐渐减少、濒危,甚至灭绝。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徐海圣认为,梅鲚鱼属于一年生长期,如不适时进行捕捞,不仅会对下游产业链带来冲击,更会产生资源浪费。但目前,渔民们粗犷、无序地捕捞已经对整个太湖生物链造成了侵害。想要实现生态的平衡,退捕势在必行。“太湖退捕不仅能修复生物链,对太湖水质的改善也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徐海圣说,近几年,面对太湖最大的污染之一蓝藻,环太湖地区都在进行各种治理措施,太湖退捕也给蓝藻治理留下了空间。

在太湖沿岸的湖州、长兴等地,不仅有星罗棋布的渔村,更有能让食客们大饱口福的太湖“三白”——白鱼、白虾和银鱼,因其肉质鲜美均为银白色而得名。

在长兴太湖风情街上经营的渔家乐业主史大姐告诉记者,开捕这段时间,店里的食客猛增,“店里的16张桌子,午餐、晚餐都要翻好几次台的。大家都是冲着尝鲜来的嘛。说退捕,大家肯定以为不能捕了。”

事实上,能够端上太湖沿岸渔家乐餐桌上的湖鲜,大部分都是小捕渔获,特别是一些营养价值高的鱼类。像梅鲚鱼在内的低价值鱼往往有其自己的下游产业链,比如,山东、安徽等地的厂家会大量收购,用作鱼饲料或加工成鱼酱。

大家可以放心了,太湖退捕,这些小湖鲜还是可以吃到的。

是“退”也是“进” 十年护湖之约

说到底,退捕就是为了保护太湖的“健康”。

为了帮太湖“疗养”,近些年,太湖沿岸各个城市都在积极维护太湖的生态:长兴新塘码头建起污水集中收集管线系统;无锡在太湖流域率先出台《关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无锡太湖保护区的决定》,将全市域划为太湖保护区……

2006年8月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专程到湖州调研南太湖的治理与开发,对湖州提出“利用好湖、开发好湖,做好南太湖综合治理开发文章”的要求。并提出了“高起点规划,统筹兼顾,既要保护好生态,又要追求经济发展,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的总体战略。

2006年后,湖州的污染企业关停、渔民上岸、污水处理、截污纳管等工程持续推进。仅2007年,关停沿湖污染企业500家;“五水共治”启动后,关停重污染企业累计达1600余家。通过十多年努力,湖州两条母亲河东、西苕溪水体显著变清,入太湖水质连续8年保持在Ⅲ类以上,使南太湖成为太湖水质最佳地区之一。2016年10月,湖州南浔的太湖水厂一期启用,使湖州市民重新喝上了太湖水。

太湖水质变好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鱼类种群数量减少的现实。据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刘恩生发表的《太湖鱼类群落变化规律、机制及其对环境影响分析》的调查显示,2002年3月至2003年12月,太湖只采集到鱼类48种,与历史资料记录的107种相比,有55种鱼类难见踪影。

这其中,江湖阻隔是引起太湖鱼类减少和鱼类组成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调查发现,长江江阴以下江段,1957年前仅有水闸14座,而在1958年至1986年共修建水闸137座,这些水闸使洄游鱼类受阻。

此外,过度捕捞对太湖鱼类种群的变化也产生影响。据太湖渔管办统计,2018年全年太湖渔业捕捞产量达6.96万吨,2019年超过7.2万吨,这一数据是2009年的1.67倍,创下历史记录。

“我认为太湖十年退捕,并不是真的就靠这十年,以后也许有二十年、三十年,十年只是一个起点。”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徐海圣说,太湖退捕是“退”也是“进”,环太湖周边的人们理应做到守湖有责,让太湖真正得以喘息。

远眺碧波荡漾的湖水,渔民王文娥百感交集,“十年后,我相信我们伸手就能摸到鱼!”此时她的手机里,正外放着民歌《太湖美》,“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水上有白帆哪,啊水下有红菱哪,啊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湖水织出灌溉网,稻香果香绕湖飞……”

(责编:金忠耀、戴谦)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