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科技助力、居民监督,杭州创新社区自治——

有事大家议 治理省力气(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①)

窦瀚洋

2020年10月15日08:1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有事大家议 治理省力气(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①)

开栏的话: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时指出,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

如何吸引居民广泛参与社会治理?基层化解矛盾纠纷有何高招?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和居民自治如何良性互动?人民日报今起推出“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系列策划,敬请关注。

家住杭州拱墅区叶青苑小区,年过七旬的夏彩荷是个热心人。这几年,她作为居民志愿者参与小区管理,跑前跑后没少忙活。“最近小区打算加装电梯,我正忙着挨家挨户征集意见。”她告诉记者。

别看是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后的叶青苑处处透着新意,小区管理井然有序。有啥秘诀?夏彩荷说:“社区治理想要搞好,居民要发挥主动性,治理好了大伙都受益。”

党员带头 化解难点堵点

在下城区潮鸣街道,“潮爸潮妈志愿者服务队”小有名气。

潮鸣街道党工委书记金浪告诉记者,街道居民对老旧小区改造意见较多,工作时难免碰壁。为了及时帮助居民解决问题,街道特意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组成志愿服务队伍,“潮爸潮妈志愿者服务队”应运而生。

来自小天竺社区的王美华是其中一员,当初召集服务队成员,她第一批报了名。

家住回四弄,这里改造的最大阻碍是每家每户凸出窗外的防护栏。“居民习惯在这里晾衣服、挂东西,不管工作人员如何上门劝说,就是不肯拆。”王美华说,她家窗外也装了防护栏,不久前刚翻修过,“防护栏都是新换的,前后花了1.4万多元。”她说,回四弄作为街道首批老旧小区改造样板楼,听说防护栏要统一拆除,家里人起了埋怨,“刚花钱装完哪能说拆就拆?”王美华的老公第一个跳出来反对。

“我是党员,又是服务队志愿者,当然得起带头作用。咱们可以先去看看改造方案,有什么意见建议可以多提提。”一边给家人做着思想工作,王美华又叫上邻居,大家坐下来共商改造方案、提要求,不少建议被采纳了。

不仅如此,在王美华动员下,她的老公还主动加入志愿者队伍,帮助居民反馈诉求,还协助施工队完善工程设计。看到王美华全家带了头,邻居也渐渐没了意见,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老旧小区改造样板楼旧貌换新颜,在服务队牵线搭桥下,其他不少居民楼也跟老旧小区改造指挥部和社区达成共识,还顺便对加装监控等社区治安问题达成一致。如今,“潮爸潮妈志愿者服务队”不断壮大,除了党员,不少社区居民也积极参与其中。

“今年以来,杭州市委组织部把‘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作为重点课题,让党员作用在家门口发挥,难题堵点在家门口化解。通过党建引领,带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杭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虞文娟说。

智慧管理 大家广泛参与

在拱墅区小河街道,有条长约200米的和美弄,小路两边50多家沿街商铺有序经营。可就在前几年,和美弄并不“和美”。

“这里是社区大部分居民的必经之路,沿街商铺占道经营、乱丢垃圾问题突出,加之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原本狭窄的小路更是‘寸步难行’。”对这条家门口的街巷,小河社区居委会主任于丽萍的言语中满是无奈。

不仅如此,当时有关和美弄的投诉更是高达一周3起,“基本都是居民和店铺之间的小矛盾,但就是难解决。”于丽萍回忆道,有次社区一位老太差点被店门口的杂物绊倒,和店主吵了起来,投诉到社区也没化解,“最后还是在城管调节下,店家才心不甘情不愿地把门口清理干净。但没过两天又恢复了原样。”

为了解决和美弄的麻烦,小河社区特意请来商户和居民代表,还把街道消安办、城管执法中队、市场监管所和派出所等相关部门一同请来,召开了一场“红茶议事会”。

“我作为住户,就是希望环境整洁、出行安全”“其实就是一种习惯,我们商家有时候就是图个方便”……喝着红茶议着事,经过几小时讨论,大伙对“智慧化管理+街域自治”的解决方案达成共识。

会后,小河社区专门建立了和美弄街道环境自治微信群,街道找来一家物联网公司,引入AI视频智能识别技术,开始探索尝试“云共治”的基层智慧治理模式。

“‘云’是人工智能大脑,可以对120余万个行为事件进行分析。”于丽萍介绍,通过摄像头抓拍画面,再由“大脑”对比识别场景,可以判断出垃圾堆积、共享单车乱停等9类不文明现象,精准率高达90%以上,相关信息能实时发送至城管队员手机并落实整改。

如今,社区广泛发动居民共同监督,街道环境自治微信群日益壮大,只要看到不文明现象,居民就会拿起手机随时拍。通过在微信群反馈,不文明现象得到了妥善整改,形成了社区、物业、居民、商家共同参与的治理生态圈。

街道环境监督整治形成了合力,于丽萍颇有感触:“老社区用上了新技术,居民们都成了高科技的受益者。”

全程监督 居民当上评委

“这项收费合不合理?咱们去找自治小组问问清楚。”前不久,在西湖区西溪街道文教社区保俶花园,小区公告栏前,几位居民正对新张贴的物业通知进行热烈讨论。

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负责人王芳露告诉记者,从2017年起,街道尝试组建自治小组,几年下来效果不错,不少老小区还引进了物业公司,“别看现在管理有序,起初自治小组想要引进物业,不少居民可不买账。”

家住保俶花园4幢的吕林彩便是其中一员。2018年8月,自治小组想为小区引进物业,吕林彩就是不同意。

“我们想引进物业的初衷很简单,老小区一直没有物业管理,环境脏乱差,设施设备日益老化。”保俶花园自治小组组长陈启华说。

“我家楼下有家饭店,引进物业能解决油烟污染问题吗?物业费一年就要400多元,问题不解决,这个钱我交得冤枉。”对此,吕林彩有自己的看法。小区引进物业公司后,仍心存疑虑的她,一开始也不肯缴费。

“想要物业得到认可,必须切实解决居民提出的问题。”陈启华说,针对吕林彩提出的问题,物业专门请来清洁公司清理外墙油污,同时联系自治小组、社区三方与饭店产权单位沟通协商,要求调整业态。最终,酒店承诺合同到期后搬离,产权单位也保证后期招租充分考虑居民需求。

困扰多年的棘手问题得到解决,引进物业后小区环境越来越好。去年5月,吕林彩主动补齐物业费,还当起了小区志愿者。从疑虑到融入,吕林彩告诉记者,是自治小组和物业的贴心服务打动了她,“各项事务公开透明,物业费也交得放心。”

陈启华介绍,为增强物业工作透明度,社区党委联合自治小组共同完善物业管理监督机制和考核办法,督促物业定期公开经费使用、工作进度等,街道也组织居民从五大方面32项工作对自治小组开展年底考评打分,“工作做得好不好,都由居民说了算。”陈启华说。

《人民日报》( 2020年10月15日 第 10 版)

(责编:张帆、王丽玮)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