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以创新之名 赴美好未来

王丽玮、康梦琦

2020年10月18日08:53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北纬28°00'、东经120°42',全球才俊云集,温州光彩熠熠。此刻,来自96个国家、29个国际组织的青年科学家代表等,正以科学之名叩响通往世界中心的大门;而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便是他们推开这扇大门的金钥匙。

从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诞生”,到杭绍甬科创大走廊“联姻”,从之江、良渚、湖畔等省级实验室多点“开花”,到未来科技城全面“起飞”……闯荡天下的变通与坚守传统的固执,百越之地的草莽与吴越文化的雅致,皆见证了浙江日益勃兴的创新浪潮。

浪静时,“她”埋头开垦体制机制创新“试验田”,潜心浇筑人才“蓄水池”,宛如静若处子的西子湖;风起时,“她”傲然屹立于科技革命的潮头浪尖,跑出创新驱动“加速度”,按下产业升级“快捷键”,恰似激流勇进的钱塘江。

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身处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中国民营经济发祥地浙江克难攻坚,走出了一个个坚实的脚印,画出了一条条创新发展的递增曲线。

聚焦改革赋能,营造创新创业生态

2006年,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浙江省自主创新工作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省份”的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浙江聚焦改革赋能,营造创新创业生态,大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资源小省”到“经济大省”,民营经济为浙江注入了汩汩动力。在外部挑战愈发严峻的形势下,浙江民企如何爬坡过坎突出重围、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取胜?破题点是创新。

疫情期间,浙江在全国率先推出“企业码”,为政府及有关方面精准服务企业搭建数字化平台,并通过多系统协同和数据资源集成利用,实现企业服务“最多跑一次”;金华通过“金码名片+服务赋能”,为40多家优秀企业提供数字化“金名片”、免费智能化改造问诊等6项专属服务;德清通过“码上直办”,为75家企业审核发放技改项目补助资金6000多万元,时间缩短近30天……

乘着创新的东风,浙江在今年疫情大考面前,经济实现逆势增长。数据显示,1至6月,浙江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2.3%,增速高于固定资产投资8.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5%,增速高于规上工业3.2个百分点。

“我在瓯江畔买了房子,以后就不走了,要在温州‘干’到底,为温州做贡献。”9月上旬,中科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教授金振民在温州参加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重点活动时感慨地说。作为人才引进成果之一,金振民将加盟温州大学,而吸引他留下的,正是当地优良的创业环境。

政府不仅要懂技术、懂人才,更要懂城市,创新创业需要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培育并壮大了阿里巴巴、新华三集团、海康威视等一大批骨干企业的杭州高新区(滨江),就是浙江创业创新生态圈的生动演绎。

智慧车间生产忙。沈勇强 摄

该区科技局负责人表示,滨江针对不同类别产业和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服务,构建了“从一张桌到一间房、一层楼、一幢楼,再到一个园区”的企业培育机制,引领带动杭州乃至浙江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滨江区就是要做好适合每个企业的鞋子,小企业穿小鞋子,大企业穿大鞋子,企业穿上合脚的鞋子才能健步如飞。”

产业创新是浙江创新强省建设的主战场。如何整合创新资源要素,营造高层次产业创新生态?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是浙江的“杀手锏”。

嘉兴市秀洲高新区光伏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便是其中的“模范生”。它整合了政府、高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等创新资源,打造了“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业创新生态服务体系。目前该综合体已集聚创新服务机构86家,培育关联产业高新技术企业38家、省科技型企业126家。借助政府搭建的舞台,浙江民企唱出了一出出好戏。

累计发放26.6亿元,服务企业23545家97591次……“科技创新券”自2015年实施以来,浙江不少草根民企享受到了专业科技团队的服务,敲开了科技创新的大门。科技金融体系的构建,也为民企创新提供了强劲动力。近年来,浙江创新引领基金等科技投资基金加速扩张,各类创投机构达1800多家,管理资本超过6800亿元。

此外,从《浙江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修订,到出台“科技新政50条”,一系列“含金量”满满的举措,也为创新浙江提供了强大支持。

提升平台能级,强化创新源头供给

以杭州文一路为主轴,东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至浙江农林大学,在长达约33公里的地带,分布着众多高能级科创主体。这条城西科创大走廊,如今已成为杭州的创业创新高地、高端人才集聚地。启动建设四年多来,该区域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1%,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1.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是浙江全省的2.5倍,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四分之一。

近年来,浙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重大科研平台,打造区域创新生态,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增加科技创新源头供给。2018年,浙江发布大湾区建设计划,构筑“一港、两极、三廊、四新区”的空间格局。其中“三廊”即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嘉兴G60科创走廊。

一条条走廊串联起名校名企名城,成为浙江面向未来、决胜未来的全新平台。去年,浙江三大科创走廊签署合作协议,在产业资源共享、技术、市场、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方面开展合作,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链、创新链,推动建立协同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

临安青山湖科技城位于杭州城西科创走廊上。临安区委宣传部供图

如果科创走廊是一条项链,那创新平台便是镶嵌其间的明珠。

“实验室成立之初只有三五个人,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几百人的团队。”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介绍。强大的阵容释放了强大的创新动能,之江实验室聚焦智能计算开展了前沿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智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要创新成果。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是G60科创走廊主引擎之一,也是浙江第一家省校共建新型创新载体,2005年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的亲自谋划、直接推动及大力支持下成立。建成以来,研究院产学研成果突出,目前已在多个关键领域设立了50多个创新研发平台,孵化高科技企业1000余家,约10%的企业入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年贡献税收超10亿元。

9月18日上午,宁波人才科技周开幕。重大人才科技平台项目签约仪式上,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与宁波大学战略合作签约。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供图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在高层次人才和新型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企业科创平台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的支撑下,浙江上演了人才加速集聚的生动画面。

2019年,浙江11个设区市全部实现人才净流入,杭州、宁波两地的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分居全国第一、二位,新当选两院院士7人,创历史新高。就在近日,又有7位顶尖人才入选浙江首批“鲲鹏行动”,获得“一人一策”的支持。自去年浙江启动“鲲鹏行动”以来,这一重磅人才工程就备受瞩目。

如今的浙江,力求在创新平台上提能造峰,在创新人才上集聚裂变,在创新主体上倍增提质,在创新生态上争创一流,努力交出创新高分报表。

创新孵化链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我们公司在科技园诞生,在科技园长大,如今已成长为行业的‘独角兽’,去年销售额达到了131.2亿元!”温州大卖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尚杰兴奋地说。

这个行业“独角兽”公司,位于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孵化器内。近年来,立足该科技园平台,温州不少科技成果实现了转化,破解了行业领域内不少高精尖技术难题。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光子集成(温州)创新研究院在此落地后,催生了14个产业项目,其中PDA(光子设计自动化)项目研发破解了集成电路行业“卡脖子”的难题,填补了国内空白。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如何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科技成果转化如何从一种创新走向“另一种创新”?浙江对此进行了不懈探索。

2016年11月,科技部批复同意浙江省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并提出将其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和面向全球的技术转移枢纽。敢为人先的浙江,再一次站上了改革的潮头。

世界青年科学家创业孵化器是承接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成果落地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市委网信办供图

2017年3月,浙江首次在地方立法中明确职务科技成果权属奖励制度,支持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从制度层面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撑腰”。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体,浙江通过构建孵化链、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

作为嘉兴市特色小镇“亩均效益”的“领跑者”,嘉兴运河智慧小镇为科技企业和人才项目构建了全周期生态服务体系及成长发展的空间。自创建以来,小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8亿元,入驻创业单位387家,集聚“海归”等创业“新四军”人员640人。

龙头企业的牵引,是激发高新技术产业活力的关键。湖州市德清县科技局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大力培育优质高新技术企业,壮大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主体实力。今年初以来,该县新认定省级科技型企业192家,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68家,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43%,均创历史新高。

金融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源头活水。浙江省设立创新引领基金,大力推广应用创新券,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增加了产学研合作的“粘性”。

市场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基础保障。浙江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线上线下融合,着力构建全方位、全流程、多维度的科技大市场,加快建设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3.0版。持续打响科技成果“浙江拍(拍卖会)”、技术需求“张榜招贤”、军民融合科技合作等活动。

“浙江于2002年创办了网上技术市场,开创了国内技术交易的先河!”浙江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浙江多年致力于成果转移转化体系的建设,让科技资源充分释放效能。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竞拍科技成果上千项,总成交价超20亿元。

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落地生根,成为助推浙江经济实现高质量跃升的智力源泉。去年,浙江新设民营企业47万户,民间投资占总投资比例超六成。今年上半年,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422亿元,其中,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6.0%,呈现了强劲发展势头。

当科技、人才、平台的“马车”,装上创新驱动的“发动机”,浙江民营经济强大的内生动力被持续点燃。集众智,汇众力,浙江创新之势已蔚然成风。

(责编:康梦琦、戴谦)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