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地方策系列报道

浙西南牵手川东北 “山山”协作奔小康

艾宇韬

2020年10月20日08:13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在茶园上班,收入不比打工赚得少,还能留大半天照顾家里的老人咧。”巴中市天马山镇寺岭村村民陈华琼掰着手指头,乐呵呵地盘算起这两年家里发生的种种喜人变化——自从浙江丽水的企业在村里建起了茶叶产业园,年年外出打工的陈华琼就找到了份家门口的工作,每天只需要花小半天照看茶树,剩下充足的时间可以照看父母,年底还能拿到茶园的土地分红。原本身为贫困户的她,如今家电、摩托车、拖拉机统统“搬”回了家……

  在2018年新一轮浙川扶贫协作中,丽水市与同在山区的巴中市建立了对口协作关系。身处浙西南山区的丽水市,近十年来,围绕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守住绿水青山“金饭碗”,财政收入增长近17倍,形成了农村电商改革等特色亮点;而位于川东北山区的巴中市则是四川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丽水市结合巴中实际情况,聚焦精准脱贫,通过派遣挂职干部等多方面协作,带来山区绿色生态发展的宝贵经验。2019年,巴中累计脱贫人口达20余万,提前实现全面脱贫摘帽。双方携手走出了一条相隔千里、跨越山川的倾情帮扶、共奔小康之路。

  培育产业 “侨”力共促消费扶贫

  青田—平昌东西部扶贫协作农品双创产业园内,阵阵麻香味扑鼻而来。特级青花椒、花椒食用油、花椒啤酒、火锅底料、花椒洗发水……一系列花椒制品整齐地摆放在展柜上,供往来客商挑选采购。

展柜上陈列的各式花椒产品。 艾宇韬摄

  2019年6月,由丽水市青田县、巴中市平昌县两地共同打造的百亩东西部扶贫协作农品双创产业园(下简称双创园)正式投入运营。作为丽水市扶贫援建帮扶项目,双创园将在三年内建设花椒交易中心、花椒精深加工车间,并配建多条精深加工生产线。

  “双创园目前主要进行青花椒和相关产品的现货以及预售交易,统一平台化销售,构建‘互联网+’产销模式。”青花椒交易中心负责人贾其坤介绍说。今年,双创园干花椒交易能力预计可达10万吨,盈利额可达2.8亿元,使全县100多个贫困村3500人受益。

  起初,平昌虽有适宜花椒种植的基础条件,但缺乏市场运作和产业带动,仍处于附加值较低的原材料销售阶段。需要对整个产业进行有效的培育和打造,形成稳定的产业增收。“要有规范意识和创新精神,依托浙江的产业发展规律,有效推进脱贫攻坚。”初到平昌开展工作,挂职干部潘娅红便意识到,要以自己为桥梁,把浙江行之有效的经验和资源带过来,助力脱贫攻坚。

  双创园的投入使用,让潘娅红的想法得以付诸实践。在经营模式参考浙江市场的经验,通过建立交易中心,形成的品牌、渠道等产业优势的同时,双创园利用川东北最大青花椒交易市场的区位优势,辐射全县218个花椒产业园,每年广泛吸纳贫困人口千余人就近就业,年增收万元以上;并因地制宜带动群众发展个体小椒园,平均每户可实现增收2000元以上。

园区工人正在制作火锅底料。 艾宇韬摄

  面对下一步“畅通销售渠道”工作,青田浙江新零售企业“百草味”签订扶贫协议书,以平昌青花椒作为调味品原料的多款干果类产品在各大线上平台销售。其他青田企业也积极通过互建实体农品专柜、商超直销等方式,形成了线上线下联动消费扶贫网络。

  同时,青田又把目光投向了独特的“侨乡”文化。青田县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海外华侨资源优势,将青花椒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今年,通过专柜出口西班牙、意大利、新加坡等海外市场的青花椒累计已达20吨;岳家镇六角村包括22户贫困户在内的152户村民的优质花椒全部售出,户均增收6000元。

  回顾平昌青花椒产业发展历程,潘娅红表示产业脱贫需要立足实际,厚植市场,疏通销售渠道,才能带来持久稳定的收益。目前平昌花椒产业种植面积已突破26万亩,惠及94个贫困村、1.5万户贫困户,总计达4.64万人。

  创新模式电商 打通整条农产品产业链

  曾经的通江县,地处大巴山区深处,是中国有机农业示范县,盛产银耳、土豆等优质农产品,然而全县贫困人口达4万余人,贫困发生率7.4%。问题便是出在农产品缺乏加工和流通环节,转化率仅两成以内,大量优质农产品销售困难。

  如何依据丽水以往的发展经验,提高当地农产品转化率?丽水挂职干部首先想到了家乡的农村电商模式。浙西南山区曾经也面临交通不便的发展瓶颈,通过多年的电商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了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

  在确定发展电商模式的奋斗方向之后,挂职干部张春根紧接着带头制定了包括引进丽水优秀电商企业、召开农村电商论坛在内的四大发展步骤。今年五月,浙江赶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与通江县签订合作协议,依托丽水成熟的“赶街”电商模式,把当地农特产品在赶街网上集中上线推广,并由县领导亲自代言。

  “我们会优先从贫困户家中收购农产品,进行统一选品、包装,最终在线上进行销售。”通江本土电商企业“深山食惦”负责人苟兵贤介绍说,今年疫情以来,销量不减反增,平均每天订单在800个以上。“今年上半年销售额已达380万元,超出去年全年销售额230万元。”走进企业所在的“壁州创谷”大厅,装箱、封装、填单……各家商户们正忙碌地打包着猕猴桃、银耳、腊肉等各色农产品,准备销往外地。这个廊桥之上的电商产业合作园于2009年正式建成,是丽水电商扶贫的模范试点,目前已经孵化企业50余家,培育本地企业116家。

“壁州创谷”农产品交易区。 艾宇韬摄

  同时,在丽水的帮扶下,通江相继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市电商学院、电商双创园区,培训“新农人”,助力电商发展。针对贫困户开展培训300余场,总计1500余次。“目前已经实现全县贫困人口‘一户一码’全覆盖。”通江县职业高级中学校长介绍说,学校电商学院开发户码大数据系统,为每个贫困户建立单独的扶贫二维码,无缝对接农产品产销两端,实现贫困户数据全链条。

通江县户码大数据系统。 艾宇韬摄

  “农村电商并不是把农民都变成电商,是为了打通整条农产品产业链。”面对“新农人+市场化+全链条”电商扶贫通江模式,张春根认为电商模式的参与者需要在农产品产业链上找准自身立足点,实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城市居民餐桌全覆盖。

  开展电商扶贫模式以来,通江县累计线上销售农产品1.1亿元,带动线下销售3.5亿余元,助力85个贫困村和4500名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浙江考察时指出,要认真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对口合作工作,助力对口地区跨越发展。同时,今年也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之年。地理位置同处山区的丽水、巴中两市,发展理念存在很多共同点。扶贫协作带来的不仅仅是合作项目,更多的还是一种思维理念的更新,最终是为了留下产业动能,“实现的是从‘输血’到‘既输血又造血’的转变。”丽水挂职巴中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忠伟说道。在丽水经验的精准帮扶下,双方结合山区产业资源优势,共同打造“山山”协作的成功案例,将牵手奔向脱贫致富、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

点击进入专题查看更多

(责编:艾宇韬、戴谦)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