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低散乱”成功走向“高大上”

杭州这批“小作坊”能成“大器”

朱晶晶

2020年11月20日10:13  来源:杭州日报
 
原标题:杭州这批“小作坊”能成“大器”

传统印象中的小作坊,大多由个人经营,生产环境脏乱差,食品安全风险极高,周围群众意见也很大。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乔司街道的30多家无证无照腌腊肉制品加工窝点就是典型的案例。

经过区市场监管局积极协调,区政府投入4500万元资金建设了统一的小作坊集聚园区——亚多园区。如今,27家当初的“黑作坊”已经全部搬入标准厂房,实现规范化生产。尝到集聚发展甜头的园区小作坊还和省农科院食品科学研究所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加大研发投入,共同开发新产品,不断提升产品品质。

同时,区市场监管局还将园区内二十多家小作坊和小微企业拧成一股绳,帮助它们联合成立了杭州亚多腌腊制品专业合作社,协助合作社成功注册“五星亚多”商标。“五星亚多”的品牌之路,是一个地域传统产业从“低散乱”走向“高大上”的蝶变之路,也是余杭食品小作坊从“单打独斗”迈向“集聚发展”的提升之路。

截至目前,园区内共有11家小作坊获得“浙江省名特优食品作坊”荣誉称号,13家小作坊已实施“5S”管理。亚多园区的“入场券”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金门票”,2015年来已入园小作坊无一愿意迁出,园区外还有大量食品小作坊和生产企业排队要求入园,园区“工位”早已供不应求。

“场口土烧酒”是富阳场口地区的一张的名片,传统的“场口土烧酒”使用纯粮食原料,属于国家标准中的“固态化白酒”,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场口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保持“场口土烧酒”本色,传播本土酿酒文化,富阳区市场监管局独辟蹊径,引导成立场口土烧酒行业协会,在传统监管的基础上,通过协会入会资格审查倒逼业主落实整改要求,通过行业自律加强会员管理,规范包装、统一形象、抱团营销,打响土烧酒金字招牌。

在建德新安江农贸市场的每家卤味商铺前,有一块电子显示屏,屏幕上显示着加工卤味的全过程。建德依靠互联网技术,在小作坊生产区域和农贸市场等销售摊位分别安装监控摄像头、显示器,将食品生产加工全过程影像在销售场所实时播放,并实现“画面可储存、问题可核实、事故可追溯”。“老百姓的要求很简单,吃东西就是要安全、放心,只要做到这点不怕没人来买。”新安江市场一位摊贩老板如是说。

在一系列的“放管服”组合拳下,从建德市的透明作坊到桐庐县的生产+旅游,从富阳区的行业助推到余杭区的园区集聚模式,杭州小作坊监管创新亮点在各区县开始涌现。

截至目前,全市共取缔不符合条件的小作坊715家,完成备案承诺1229家,创建名特优食品作坊310家,创建“阳光透明”作坊170家,80家已创建名特优小作坊及亮化达标小微企业实施“5S”管理,复评名特优小作坊97家,改造提升为食品生产企业27家,探索出一条以“园区聚集、行业助推、阳光透明、精品示范”为主要亮点,极具杭州特色的食品小作坊治理之路。

(责编:王萧萧、张丽玮)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