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通融合!嘉兴桐乡乌镇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同体体系

王洁

2020年11月21日13:25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王洁
 
原标题:互通融合!桐乡乌镇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同体体系

壮大“乌镇管家”群众志愿服务队伍、探索“文明币”积分体系、线上线下文明实践活动“不打烊”……目前,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的嘉兴桐乡乌镇,着力构建“1+1+30+N”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同体体系架构(即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同体大IP、1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N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线、面),创新“文创+文明实践”、“互联网+文明实践”、“乡村振兴+文明实践”,跨界组合、互通融合,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形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乌镇合力”。

寓教于乐化春雨

文明实践“零距离”

“乌鸭丫,今天我请客,随便点!”“我就要鱼和虾,我们要提倡勤俭节约、践行‘光盘行动’!”……前不久,“乌镇宝宝”倡导“光盘行动”的多格漫画在桐乡人的朋友圈疯转。该漫画是“乌镇宝宝邀你争当正能量发光体”系列漫画的其中一组。

“乌镇宝宝”是由乌镇镇着力打造的乌镇IP形象,“乌镇宝宝”将乌镇的水乡文化、科技、艺术创新等时代活力融入卡通形象,时尚、活泼又具亲和力,把“乌镇宝宝”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宣传员”,是乌镇创新宣传手段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有益尝试,使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

自今年6月起,房前屋后整治篇、公筷公勺篇、防疫篇、征兵篇、人口普查篇等“乌镇宝宝邀你争当正能量发光体”系列漫画陆续出炉,“乌镇宝宝”作为卡通人物,形象更可塑、人设更可控,“乌镇宝宝”能够不停转换角色,它们可以是反诈大使、垃圾分类宣传员,也可以是志愿者、景区导游等,因此通过“乌镇宝宝”的形象,将反诈宣传、志愿服务、全域秀美、生态文明、防疫知识等正能量内容,以漫画这种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网络文明传播,通过“文创+文明实践”“互联网+文明实践”的形式,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宣教效果,助推新时代文明实践向纵深推进、遍地开花。

线上线下强联手

文明实践“智慧足”

互联网时代,演绎文明的方式正在不断跃进。如今,“乌镇宝宝”开始跨界融合,又化身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乌镇人民公园的“志愿小向导”,在为你详细介绍公园内的场景和游玩线路的同时,还能与你互动对话,带你深刻体验一把“互联网+文明实践”。

今年8月,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乌镇人民公园迎来智慧化升级改造,成为全国首个新基建5G+智慧互动体验线上线下一体化公益性生态公园。

借助AI赋能物联网传感设备,改造后的乌镇人民公园打造了23个互动性交互场景,会唱歌跳舞的AI虚拟广场舞装置、会自动分类的垃圾桶、能现场PK的国术大屏、能同步直播互联网大会等国际活动的湖心岛弧形屏……访客可通过“乌镇人民公园”APP,建立日常打卡兑奖机制,实现线上线下打卡。该APP还会定期推送发布人文历史内容和民生信息,打造社区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凝聚价值共识,弘扬时代新风。

值得一提的是,践行“人文赋予公园灵魂,公园彰显城市精神”理念的乌镇,还以5G“智联版”公园建设为契机,在公园内改造建设务本苑(家风家训展陈馆),展陈家风家训、弘扬优良传统文化,让市民在游玩中感受好家风、传承好家训。

此外,乌镇还深入挖掘公园内现有的其他文化资源,打造AR科普互动文化墙、AR红船英雄传、伯鸿城市书房、智慧灯杆等“科技味”满满的文化节点,阐释了集故乡风土、历史名人、家风家训、最美选树、时代新风于一体的“家园文化”,增强了乌镇人对家乡的自豪感、认同感,激发了广大群众投身乌镇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

人人当好大管家

文明实践“暖人心”

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主要活动方式是志愿服务。过去有的地方推动志愿服务,时常面临“干部热火朝天干,群众站在岸上看”的被动局面,怎么才能把来自群众的力量更好地用到服务群众中去?乌镇的办法是搭建“云享乌镇”网上新时代文明实践平台,壮大“乌镇管家”群众志愿服务队伍的同时,探索志愿服务“供给侧改革”,改善供需不对称问题。

“云享乌镇”是全镇的“中枢大脑”,一张大屏网罗了22个部门系统的数据,通过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赋能,实现了“乌镇管家”志愿服务实时联动。如今,在乌镇的每一个人都能“一键”成为“乌镇管家”志愿者,在发现各类安全隐患和民生问题时,可通过“乌镇管家”专属小程序上报信息。网线的另一端,“云享乌镇”第一时间收到信息和需求后,信息立即被移交到相关部门处置。今年以来,3724名“乌镇管家”志愿者共上报各类信息8357条,信息处置率达99.9%。同时,平台也会及时发布便于“乌镇管家”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和活动,由管家们“抢单”完成。

今年,乌镇还探索“文明币”积分体系,建立了“文明银行”,“乌镇管家”们参与官方发布的志愿活动还得能获得“文明币”积分。在线下,“文明币”有专属的自助机,用于多种商品兑换;在线上,开设有“文明币”商城,“乌镇管家”随时都可以登录商城购物,这一举措进一步激发了“乌镇管家”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的热情,也激发了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乌镇,“乌镇管家”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渐渐地,群众在收获温暖中提升了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越来越多的群众也自发加入“乌镇管家”志愿服务队伍,从接受温暖变为送出温暖,“乌镇是我家,我是大管家”已经成为了每个人的行动自觉。

乡村走活“振兴”棋

文明实践“润乡风”

乡村是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眼下,乌镇已搭建起“镇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会新时代文明实践点”三级文明实践组织架构,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植入乡村的角角落落。

依托30个村(社区)农村文化礼堂打造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乌镇文明实践体系的基础工程。它搭建起一个集学习科学理论、践行主流价值、繁荣乡村文化、培育乡风文明、提供人文关怀的新平台和新阵地,实现了文明实践活动常态化,繁荣农村文化,掀起文明新风。

而在乌镇的新晋“网红村”——横港村和陈庄村,“文化礼堂”不再仅仅是一个礼堂,而是“行走式”“景区式”“全域式”的。

毗邻乌镇镇区的横港村和陈庄村,曾是浙北远近闻名的“养鸭村”。2013年,凭借“三改一拆”的东风,两个村有力有序推进鸭棚拆除工作。鸭棚拆了,水不黑了,空气里也闻不到臭味了。随着旅游业和苗木种植业的兴起,两个村庄的环境变得越来越美。

2019年,一条极富江南水乡韵味的美丽乡村精品线在横港村和陈庄村揭开面纱,由此孕育而生的是乌镇镇“乡村振兴+文明实践”的创新模式——乌镇镇“水乡寻梦”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线路,以线连点、以点带“战”,连接起横港村和陈庄村两个自然村落,通过充分挖掘其特色文化内涵,结合多元文化旅游资源,在沿线植入了非遗传承、亲子研学、农耕文化、乡村艺术和“互联网+”等元素,进一步激活新业态。

在今年暑期“春泥计划”桐乡市开展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研学打卡”活动中,乌镇镇“水乡寻梦”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线路中的点位——横港村的丑小鸭驿站、莫奈花园、横港书院,陈庄村的竹芸工房、知青农庄,无疑都是最热门的“打卡点”,累计打卡超5万人次。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在真实开放的自然村落,享受理想的诗意乡居生活,听老手艺人诉说精彩的非遗故事……这些年,文明实践走进了横港村和陈庄村的每一个角落,真正实现了横到底、纵到边、全覆盖,进一步推动乡村生态再塑造、乡村产业再提升、乡村服务再完善。

乌镇本着互联网思维,打造万物互联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共同体,努力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走出新发展格局下的“乌镇路径”。

(责编:张帆、张丽玮)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