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利丝绸:勇担使命责任走出“新丝路”

张渊、李斌

2020年12月02日16:37  来源:中国网
 
原标题:深度|以张謇为镜 万事利丝绸走出了“新丝路”

在国内丝绸行业领域,万事利集团是一家老牌企业,前身为杭州笕桥绸厂,创办于1975年,万事利丝绸是万事利集团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7年,从2017年起变更为股份公司,从事将中国传统丝绸文化与创意设计、数码印花生产工艺相结合,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丝绸相关产品的业务。

万事利的故事、丝绸的文化,在企业董事长李建华看来,这一切都归结于“对丝绸的一种爱,对丝绸传承的一种责任,对丝绸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保存下来的一种精神”。

技术变革,一条丝巾背后的数字创新

记者在万事利丝绸位于杭州下沙的数码印花车间内看到,一台台经过改造升级的双面数码印花机正高速运转。

该企业在2010年左右即开始布局数码印花生产工艺,经过多年研发与生产经验的积累,目前已总结形成了数码印花数字化色彩图库,实现成品呈现的颜色与输入颜色基本一致,形成了数码印花色彩管理核心技术,做到“所见即所得”。

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应用,该企业形成了前处理、精准定位喷印和印后处理环节的关键工艺,开发出双面同花同色、同花异色、异花异色等双面数码印花新产品,解决了丝绸面料的弹性和渗透问题。该技术融入了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手段,高效解决了业界普遍存在的色彩正反面透色不均匀问题,有效克服了手绘等复杂图案无法精细呈现在面料上的技术难关,使产品花型得到更为个性化、多样化的高品质呈现。

简而言之,万事利丝绸能轻松让丝巾的正反两面出现同花同色或同花异色。看似简单的技术即便是一线奢侈品牌,也无法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面印花。

李建华说,从最初只靠引进国外技术、设备为国外品牌做廉价贴牌加工到如今反向输出新技术、新品牌,有力助推了中国丝绸时尚产业崛起。

事实上,在由传统制造业向文化创造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充分意识到数字化带来的推动力。从2010年起,该企业深耕智能技术、移动互联、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领域与传统丝绸的结合,把数据思维贯穿于运营管理、生产、设计、营销等方面。

“未来丝绸的设计是完全智能化的,AI与人类设计师协作,更能洞悉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满足个性化定制。”在今年万事利丝绸打造的一款人工智能丝巾设计平台的支持下,每一条丝巾都可以有专属纹样、为丝巾赋诗、加载歌曲、专属定制、专属生产,而且效率也大大提高,消费者很快就能拿到量身设计打造的专属产品。

截至2019年末,该企业专利数量达124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作为全国丝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全国服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截至2019年末,该企业主持和参与制定的主要国家、行业、团体标准合计27项,均为丝绸相关领域。

李建华说,未来,企业将通过核心技术研发、新零售模式创新、产业互连等举措,不断探索丝绸产业的无限可能,让丝绸真正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深耕文创,让传统文化时尚起来

与一场场国际盛会的美丽邂逅,让该企业看到了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创意的丝绸原来是那么受欢迎。“这种邂逅让我觉得,丝绸,不再只是一种面料。”李建华说。

可如何跳出丝绸做丝绸?企业摸索出一条“传统产业+文化创意+高科技=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路径。

“文化创意”,看似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对于企业来说,可谓标注出最为闪亮的一笔。企业大胆试水“丝绸+”的跨产业合作。丝绸+扇子、丝绸+茶叶、丝绸+陶瓷……这些年,万事利丝绸已将丝绸消费与文创旅游产品充分结合。

2019年11月,万事利丝绸与故宫文化联合推出了一系列年文化礼品,基于双方“让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文化‘时尚’起来”的共同理念。从外包装到产品设计都体现出浓郁的中国年文化特色。双方相继推出印有葫芦元素的“故宫红”真丝围巾、带如意锁的笔记本、精致的丝绸红包等“万福如意”系列套装。

“丝绸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上从来没有断过的文化,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经久不衰,除了要有传承,更要有创新。”李建华表示,过去四五十年,企业完成了从“产品制造”到“文化创造”的突破,实现了从“传统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的转型,正通过现代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赋予丝绸新的生命力。

乡村振兴,深耕蚕桑产业全链条

从2018年开始,万事利丝绸就率先在开化建设集约化、规模化的特种蚕产业示范区,通过对寺坞村、溪东村及周边村土地进行流转和返租、桑园新建与改造、农具机械的开发改造、小蚕共育室和养蚕大棚建设、数字溯源系统和质量监控等举措,建立规模化自动化养蚕基地培育黄金茧、丝胶茧、抗菌茧等高附加值特种蚕茧,从源头布局绿色优质产业链体系,在保障高品质原材料的同时,提高农户收益,帮扶当地经济发展。

开化县溪东村是市级“一村一品”蚕桑专业村,蚕桑作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支撑着村里90%农户的生计,全村276户中有200多户依靠种桑养蚕为主要收入来源。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截至2017年底,开化县桑园的规模从原有6000多亩跌至2000多亩,养蚕利润逐年降低导致许多年轻劳动力外流。

而企业基于对市场的精准把握,提出了“健康丝绸”的概念,陆续推出了黄金蚕丝被、丝绸面膜等产品,深受市场欢迎。由此延伸的特种蚕经济也为溪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为了引导蚕农们科学、规范地饲养特种蚕,该企业在溪东村进行小蚕共育室和养蚕大棚的建设,将旧宿舍改造成“蚕宝宝”的“托儿所”,蚕种进入共育室两周后,蚕宝长大了,再由蚕农领养,一方面减少户户建温室的麻烦,二来科学共育也提高了蚕宝宝存活率和抗病防疫的属性,从而提升产量和质量。

“企业会紧紧抓住做丝绸的这根丝,运用现代科技实施智能化生产,创造更好的丝绸产品。将前沿的科技和古老的丝绸文化结合在一起,让丝绸更时尚、更艺术,也以更有创意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让文化传承,让生活美好。”李建华说。

(责编:康梦琦、王丽玮)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