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筹备近3年的陈天龙美术馆正式开馆,这是温州首个以个人艺术家命名的高校美术馆。
陈天龙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代油画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也是中国当代最具特点的意象油画艺术家之一。陈天龙美术馆位于温肯校内公共教学楼B号楼一楼,建筑面积约为800平方米。
“我希望美术馆像大草原上永远开不败的小花,为艺术为教育增添美好与美丽。”开馆仪式上,陈天龙先生动情地说。当天,他将自己历年创作的50幅油画作品捐赠给美术馆,作为美术馆的第一批藏品。
陈天龙曾说,自己修艺是从写实到“意象”再进入“心象”。这50幅画作中,既有上世纪50年代的写实画风,也有他今年的多幅新作,每一笔油彩展现的,既是他艺术创作的轨迹,更是他走过的每一步人生足迹。
为求真,苦修基本功
与油画结缘,始于初中,一本俄罗斯19世纪的油画作品集激起了陈天龙心中对这片领域的热爱。
1956年,21岁的陈天龙在400进1的低录取率下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他也是1949年后温州第一个考上美院油画专业的大学生。
初进美术学院的他,在用笔和色彩的训练上格外执着,一丝不苟。经过了半年的学习,陈天龙在期末给自己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独自完成一幅静物画《红菊花》。
在《红菊花》中,共有三种不同类型的花,陈天龙选择用不同的画法进行处理,成功展现出各自的物质感。追求作品的真实感,正是那时促使他苦练基本功的动力所在。技法是艺术的表达手段,陈天龙回忆道:“对象就是我的老师,我是他的学生,他告诉我怎样用笔,表达真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陈天龙来到了新安江水电站建设工地参与劳动。这段时期对陈天龙的创作人生影响很大。《上班》《新安江工地》就创作于这个时期。
当时每次下乡劳动一待就是一两个月,除了每天的劳动,他还要挤时间进行艺术创作。《上班》记录了工人们早晨上工的画面。陈天龙回忆,当时自己总是起得很早,在工人上班的路上架起画架开始写生。生活在城市里的知识青年深深体会到了劳动的价值与快乐,更让他认识到了艺术来源于现实,要在生活里感受艺术。而大量接触现实的场景,也让他更加注重技术的训练,不断丰富自己的表达语言,来呈现更加多元的真实画面。
对陈天龙来说,正是这段时期的不断“求真”,为他后期的“写意”阶段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象”由心生,不拘一格
“我初学时,基于规律。后渐渐地不拘常理,不守常法,乃至悖于规律,直到现在。”
随着技法的不断成熟,陈天龙的作品也渐渐从写实转向了写意,他不拘泥于客体,将“魂”注入其中。到了晚年,他又提出“心象”一词,并贯穿于后期大量的作品中。
同样的一幅静物描绘,从1956年的《红菊花》到1999年创作《月季花》,再到2010年的《月季花》,陈天龙风格的变化可见一斑。在《芹菜花》中,他就以虚化实,采用微妙多变的绿色让画面充满了生机,涌动起一股源源不断的生命力,从追求客体本身的物质感转向了遵从内心的真实感。而《月季花》中,他则大胆加入了线条,弧线为主,直线为辅,弯曲的弧线以静化动,如舞蹈者般展示了创作者跳动的心绪,可谓象由“心”生。
心象这一概念,是陈天龙原创的词汇。对此,他有自己独到的解释:“心象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是把物象当作审美的体裁,随灵感而变。”
展出的作品中,共有6幅陈天龙本人的自画像,其中有5幅都创作于2013年。同一年的5幅同一主题作品恰好诠释了他对“心象”的理解。“那段时间,我每天都会照着镜子画自己。”虽然出自同一时期,然而在每幅画中,无论是线条的表现,色彩的调配还是技法的表达,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感来源于内心的情感变化,他将自己每刻的心绪寄托于其中,成功把镜中之“相”转变成了精神之“相”。
“心象”对于陈天龙创作的影响,还在于打通五官感受的边界,通过心的链接,呈现在作品之中。在《噼啪的夜》中,陈天龙将听觉融入至线条,粗乱的线条代表着除夕之夜,那劈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而谈到《黄日悬空》的创作思路,陈天龙表示,是在窗边看到飞机从天空中划过的痕迹,让他有了音乐的联想,他用犹如五线谱的线条去描绘他所感知的景象。对陈天龙来说,艺术是一刹那的感受,绘画不是刻意的,而是顺其自然的情感表达。他将这种“心象”寄予画中,自己的创作灵感也随着所听所见所感不断迸发。
放怀“玩”艺,孩子是我的老师
展厅中,一组3联长达3.6米,宽1.8米的油画作品分外引人注意。这幅创作于2020年的《即兴》,吸引眼球的不仅是巨幅的尺寸,更是那鲜黄、翠绿的明亮色彩,天马行空的笔法。虽已过耄耋之年,但反观最近几年陈天龙的作品,越发透出“顽皮”的意味来。
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所说:“纵观陈先生谈艺,总有一份放怀的顽童快意,高扬艺术表现的烂漫,翔游在自由挥洒的世界中。”
《即兴》的创作契机,也和孩子息息相关。2020年,陈天龙受邀出席“爱心温州·绘画助力梦想”关爱自闭症儿童公益项目,现场为一群自闭症儿童现场表演绘画。没有提前准备的他,走到了窗前观察了一会儿就落笔作画,没有草稿,也没有用铅笔打底,一气呵成。作品整体基调像孩童一样无拘无束,他运用符号式的笔触,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现场很多人在猜画里有什么,有说看到老虎的、看到山,我只笑着不告诉他们。”每当说到这儿,陈天龙也仿佛像一个“顽童”,为自己的计谋得逞而得意笑着。
在陈天龙看来,画画像顽童玩耍,愈顽皮愈能在画面“玩”出有趣的东西来,所以儿童画是最有创造力的画,它放笔、涂色、成像、构图显现了天真烂漫,无定式、无畏、纯善,展现和谐的原始美。“孩子的世界没有边框,他们是我的老师。”陈天龙说。
牵手温肯,为画找到了家
“多年来,我的作品一直在流浪,今天终于安家了。”2017年12月,在陈天龙美术馆落户温州肯恩大学的签约仪式上,陈天龙曾说过这样一句话。
将自己的毕生心血作品托付而出,需要莫大的决心。这份决心的背后,是陈天龙对温州肯恩大学的信任,更是一份认可。“之所以选择温肯,是因为他中美合作办学的办学理念独具创新性和开放性,散发着勃勃生机,这也是追求艺术的道路上所必须坚持的态度。”陈天龙更以温州肯恩大学为主题创作了多幅作品,《星火》和《长长长》便是其中的两幅。
在《星火》中,冷色调的原野上,一点微弱的光亮透出温暖。他用这幅画寄寓温肯可以像星星之火,将创新的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点亮未来。而另一幅《长长长》,则寓意“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温肯在人才培养上不断耕耘。
回顾陈天龙60载创作生涯,他的绘画从写真、写实一路演变,到半抽象、半具象,一直到现在的不拘常理、不守常法,乃至悖于规律。但永远不变的是他对待艺术的纯洁之爱,这份纯洁之爱也将一直鼓励与感染每一个欣赏陈天龙作品的人。
《德清践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县域方案》发布 人民网杭州6月26日电 (金忠耀)今天下午,2021浙江德清投资贸易人洽谈会开幕。本次德洽会以“数智共建 德创未来”为主题,以“经贸合作精准洽谈、高端人才强力聚引、营商环境优化提速、城市品牌全面推广”为主要内容,以“数智共建”为基底,以“线…【详细】
浙江:到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9以内 人民网杭州6月25日电 (王萧萧)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5日上午,中共浙江省委举行了“守好‘红色根脉’,打造‘重要窗口’”主题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王萧萧摄 发布会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新时代以来的…【详细】
2021浙江高考分数线公布:普通类一段线495分 二段线266分 人民网杭州6月25日电 (王萧萧)25日,2021浙江高考成绩及分数线公布。普通类:第一段495分;第二段266分。6月25日晚上20:30左右,考生即可登录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www.zjzs.net)、浙江考试微信或浙里办APP,凭准…【详细】
6月26日,航拍中国动漫博物馆。该馆通体呈白色,形似祥云。人民网 章勇涛摄
中国动漫博物馆6月26日正式开馆 人民网杭州6月26日电 (王萧萧)6月26日上午,全国首家“国字号”动漫博物馆——中国动漫博物馆在杭州正式开馆。 据了解,中国动漫博物馆是经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动画学会批准成立的“国字号”动漫博物馆,也是杭州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和“动漫之…【详细】
浙江桐庐:5G赋能促畲乡蝶变 一亩田、千斤粮、百斤鱼、万元钱,在浙江桐庐莪山畲族乡沈冠村,村民们靠种田养鱼就走上了致富路。 “过去,我们村每亩地收益不足500元。能实现万元的突破,都靠科技助力。”沈冠村党总支书记黄金源说。 稻田里的传感器可实时收集数据。人…【详细】
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诵读活动。人民网 章勇涛摄
“党旗下的诵读”系列活动在杭州富阳启动 6月24日晚,“党旗下的诵读”系列活动在杭州市富阳区龙门古镇启动。 作为“党旗下的诵读”系列活动的开篇首场活动,《筑梦富春·党旗下的诵读》由“初心”“奋斗”“征程”三个篇章组成,以沉浸式表演形式,结合朗诵、红色话剧、歌舞等多种艺…【详细】
“双西”合璧精彩蝶变 “杭州西湖日”活动正式启幕 人民网杭州6月24日电 (金忠耀)今天下午,庆祝杭州西湖申遗成功十周年、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一周年暨“杭州西湖日”活动正式启幕。 行吟山水,一湖潋滟千年。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详细】
浙江泰顺:科技特派员送技术下乡,助农共富裕 科技扶贫,建功立业。在浙江泰顺县,助农致富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有一座大大的舞台。 2003年4月,浙江省第一批101名科技特派员走进泰顺田间地头,到今年已是18个春秋。科技特派员们以党建为引领,以“科技e联”党建联盟为平台,跋山涉水、走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