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留屏山

陈强、姜鹏飞、陶克强

2020年12月25日10:06  来源:嘉兴在线
 
原标题:四留屏山

  身穿黑色棉衣,戴着近视眼镜,顶着耳边呼啸的凛冽寒风,他小心翼翼地踏着脚下的积雪,来到海拔1500米的四川屏山清平乡英雄村茵红李基地,用带有嘉兴海盐口音的普通话,继续指导果农修剪整枝。

  从海盐到屏山,2000多公里;从海盐到屏山,700多个日夜;从海盐到屏山,他放弃发达地区高质量的优越生活;从海盐到屏山,他远离朝夕相处的亲人……

  他的心中,只埋藏着一个使命——深深地扎根土地,发芽、开花、结果!

  在37年不变的初心、使命与坚守中,他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农业部农技推广突出贡献奖”“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等荣誉;

  在37年不变的初心、使命与坚守中,他把一堂课变成长达两年的四次延期留守,为果农增收4.6亿元;

  在37年不变的初心、使命与坚守中,作为一位“全国先进工作者”,今年11月24日,他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他就是海盐县首席农业专家、高级农艺师王金良。

  (一)

  2018年8月,四川屏山县。群山连绵,郁郁葱葱。一颗颗青里透红的茵红李挂满枝头,在午后的丝丝凉风中散发着清香。

  顶着火辣辣的太阳,46岁的书楼镇火焰村村民李武光走出家门,来到村头半山腰自家的李子林里,满头大汗地采摘茵红李。

  这年风调雨顺,屏山茵红李大丰收,李武光家的4亩茵红李少说也有8000公斤果子,但他愁眉不展,没有一丝丰收的喜悦。

  李武光把茵红李采回家,翌日天一亮,他便急匆匆到10里外的小集镇上卖。从他家到小集镇,全是陡峭山路,魁梧的他挑着李子一路疾行,汗如雨下。

  “新鲜的茵红李,一块五一斤!”放下担子,抢占了一个不错的摊位,顾不得擦拭额头的汗珠,他先大声吆喝起来。

  日上中天,李子没卖掉多少,大太阳下,他已饥肠辘辘。距他10米远的一家小饭馆里,炒菜传出的香味不时飘过来。

  他朝小饭馆望了好几次,最后还是喝起早上出门时用玻璃瓶装的白开水,嚼着家里做的糍粑块。

  “新鲜茵红李处理了哦,两毛钱一斤!”眼看夜幕降临,他想卖掉果子轻装回家,但连来看的人都没有。

  “树上果子还那么多,拿回去也会烂掉。”他嘀咕着,把卖不掉的果子就近倒掉,揣着挣来的30多元徒步回家。

  暮色中,想着家里因残疾瘫痪在床的父母、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满怀期望等他早归的妻子,他鼻子一酸,心头隐隐作痛。

  “男人不赚钱不行!”早些年,他听说北方挖煤很赚钱,就跟人千里迢迢地去了北方。

  挖煤很累很危险,他却不怕,还争着抢着加班。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比在家务农多了好多倍,他用漆黑的沾着煤渣的手数着钱,笑容满面。

  但每个月他却并没攒下多少钱,“在外花销太大了,攒不到钱照顾不到家人,不如回去!”

  回来后,他下决心种植茵红李。

  但望不到头的莽莽群山太高太大了,靠他自己改变命运的路太陡太长了!在这群山间,为卖不掉茵红李而愁眉不展的人太多了!

  这年,作为屏山支柱产业的12万亩茵红李,获得10万吨的大丰收,却有2.5万户果农因为销售忧心忡忡,其中4000多户都是像李武光一样的贫困户。

  眼看果子烂在地里,屏山县委县政府发出号召,动员全县干部帮果农卖李子。路没少跑,办法没少想,收效却很小。

  满山茵红李,出路在何方?

  (二)

  天气逐渐转凉,盘算着忙碌一年连成本也挣不回来,李武光准备把自家的李子树砍了。

  就在他琢磨砍树时,一个激动人心的好消息传来——有位受到国务院总理接见的浙江农技专家,要来屏山给农户讲课了!李武光外出打工见过世面,听到这个消息,顿时眼前一亮,“这么重要的专家来讲课,兴许有办法!”

  于是,李武光一直关注着专家要来讲课的消息。

  听说这堂课10月15日开讲,他那天天不亮就起床,跑了数十里山路,来到县城。

  “我叫王金良,是来自浙江海盐的一名高级农艺师……”座无虚席的课堂上,李武光第一次见到这位浙江专家:个头不高,脸色黝黑,衣着朴素,鼻梁上架着金丝眼镜,憨厚的脸上挂着朴实的笑容,让他一见就觉得亲近。

  王金良讲话不快,但很通俗,思路清晰,李武光一听就懂。

  在课堂上,王金良讲着如何提升茵红李品质、病虫害防治等问题,像李武光一样的近百名果农听得津津有味,不时鼓掌,有人还认真地做着笔记。

  “王老师,我家茵红李太小了,怎么让它长得大一点啊?”

  “王老师,我家茵红李卖两毛一斤也没人要,您不帮我们就要砍树了!”

  “王老师,您不要走了,留下来帮帮我们吧。”

  课后互动环节,果农们争先恐后地提着问题,纷纷央求。

  王金良一一解答着问题,面对果农们的央求,他向讲台下望了望,看到满含期待的目光,心头顿时波澜四起:这些勤劳善良的果农所面临的困难,一两堂课哪讲得清!

  他想留下来。

  但他心里清楚,自己已55周岁了,30多年风风雨雨的一线奔波,已让他的身体大不如前,他开过刀、患有高血压,能经受上山下乡的折腾吗?

  他自小生活在东部平原鱼米之乡,50多岁要来寒冷潮湿、交通不便甚至连当地方言都听不懂的西部山区,能服那里的“水土”吗?

  在海盐老家,他还有卧病在床的年迈老母需要照顾,他这一留,老人怎么办?

  ……

  内心的波澜汹涌澎湃,那一双双渴望改变命运的眼睛不断撞入他的脑海。他最终下定决心,“我是老党员,是名农技专家,如不留下来,心里会非常不安!”

  拿定主意,迅速行动。讲座一结束,他就提起笔,向党组织写了希望能留在屏山帮当地果农脱贫增收的“请战书”。

  (三)

  王金良1963年出生,父母都是农民。小的时候,家人和邻居从早到晚在田间忙碌,他和同龄的小伙伴一天都吃不饱饭。

  “挨饿太遭罪了!”在王金良的家乡,有座山叫秦山,相传因秦始皇来这里寻找长生不老的秘方而得名。幼时,他就不止一次遐想,“有没有什么秘方,能让土地上生产更多的粮食,让大家不挨饿呢?”

  恢复高考,王金良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农业大学植保系,寻找起他埋藏于心的秘方。

  1983年,大学刚毕业,他就被分配到海盐县农林局植保站于城病虫害观测站。“我将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里,发芽、开花、结果。”参加工作的第一天,他在日记里这么写。

  那时,病虫害观测事关全县农作物病虫害的测报防治,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但他从不怕苦,一直把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每年挽回粮食损失4万吨左右,价值1.2亿元。

  2005年,长江流域水稻稻褐飞虱大暴发,他帮海盐直接挽回粮食损失8.13万吨,价值1.75亿元,获嘉兴市农业丰收一等奖。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先后撰写科技论文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得农业部丰收奖、省农业科技进步奖、省星火计划奖等30余项荣誉。

  2013年,他成为嘉兴首位“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同年,他还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王金良此次到屏山讲课,是因为早在2017年,海盐与屏山就结下了东西扶贫协作对口帮扶的“山盟海誓”,双方按“屏山所需、海盐所能”的原则,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持续对接所需、互予所能方面开展多层次扶贫协作,帮助屏山脱贫摘帽。

  收到王金良的“请战书”,海盐县委组织部考虑到王金良虽已不再年轻,但业绩超群、一腔赤诚,便批准他作为扶贫干部,在屏山留守半年,指导果农脱贫增收。

  (四)

  在海盐,王金良把海盐农业搞得风生水起;在屏山,他的愿望能实现吗?

  刚开始,他没有十足的把握。毕竟,屏山对他而言是全新的环境,两地相隔2000多公里,环境气候差别太大了。

  但他一直乐于钻研喜欢挑战,一直致力于为破解“三农”问题寻找秘方。决定留在屏山的那一刻,他又想起秦始皇海盐找秘方的美丽传说,便寻思着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秘方。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他就早早起床,随当地农技人员下乡访农户。

  车子驶出县城,四下里是望不到尽头的山。山路崎岖,坡陡弯急,汽车在每个拐弯处都要倒车调整方向后才能继续前行,山间倒车惊险无比,他却面不改色,因为车窗外的别样景致已完全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在屏山乡野,他看到了郁郁葱葱的群山,看到了岚霭飘荡的美丽生态,看到了蜿蜒流淌的金沙江和岷江。

  “金沙江流域河谷间的干热气流适宜种水果,岷江流域的湿冷气候适宜种竹笋,两江交汇产生的茫茫雨雾适宜种高山茶叶。”他心头一喜,屏山县面积1500余平方公里,虽说是国家级贫困县,但这里基本零工厂零污染,大气环境质量国家一类一级、地表水环境国家一级、全县含硒土壤面积700平方公里,对于农业来说,又何尝不是富矿啊?

  “山地面积93%,‘九山半水半分田’,客观地理条件决定了农业永远是这里的支柱产业。脱贫还得靠农业!”

  沿途的景致,让他看到前景,看到方向,看到信心!

  汽车在颠簸中来到李武光家。李武光看到浙江专家突然到访,开心得以为看花眼。他欢天喜地地把王金良请进年久失修的家,端茶倒水,一五一十地讲了他的奋斗史和种植茵红李的全过程。

  在李武光家的李子林里,王金良反反复复地看着这些高大李子树,非常细致地询问了李武光好多问题,一一记录,并不时鼓励他。

  听着王金良信心百倍的生动介绍,李武光激动地笑了,王金良也笑了。

  离开李武光家,王金良又马不停蹄赶去其他地方走访。那天回到县城已经很晚,夜里住下来,王金良才觉得右腿痛得厉害——来屏山前,这条腿刚刚受伤。

  那天,他居然拖着伤腿,跋山涉水一整天!

  (五)

  一连半个月,王金良跑了3000多公里山路,跑遍屏山主产茵红李的10个乡镇。白天,他上山下乡高密度调研;夜里,他笔耕不辍挑灯夜战。

  他写下数千字的《东西协作茵红李全产业链转型脱贫增收》调查报告,受到屏山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

  王金良一直在思考。在消费快速升级的大背景下,屏山农业转型发展观念落后、农民片面追求产量不重质量、农业技术推广力量严重弱化、专业合作社服务能力差、标准化生产滞后等问题,导致屏山的农业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这是茵红李未能帮果农脱贫的根本原因。

  “这是个复杂的系统问题,全产业链问题!”他提出了“创建高标准生产基地、组建农业专家服务团、编制控产栽培模式图、创新农技推广新模式、构建茵红李全产业链、开展茵红李品牌销售”的“六大策略”,要农户转变观念,“控产”“提质”“增效”。

  不过,“控产”的想法一提出,就遭到果农的普遍质疑,甚至反对。

  在屏山农村,村民们听说浙江专家要给果树大剪枝,把产量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纷纷闹起了情绪,“这是什么专家?咱老百姓也知道多个鸡婆多个蛋,产量减少蛋就少了,蛋少了怎么增加收入?”

  “咱祖祖辈辈在屏山种茵红李,一直以来都在想方设法增产,现在突然要减产,这个办法行得通吗?”

  “是啊,如果失败了,专家拍拍屁股走人,我们怎么办?”果农议论纷纷。

  “浙江也产茵红李吗?那里的经验在这里行得通吗?专家毕竟是外地人,一个外地人凭啥上门要我们这么做?”有人甚至怀疑王金良出的是“损招”。

  但铁了心要帮果农的王金良不管别人如何反对,他始终坚持努力,“产业不提质,农民不增收,我便不撤退!”

  “我相信王老师!”李武光一声感叹,“王老师不来,我的李子树就准备砍了,万一王老师的方法失败了,就当我把李子树砍了!”

  (六)

  王金良用海盐提供的150万元东西扶贫资金,建起6300亩茵红李高标准示范基地,上千户果农像李武光一样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了这个示范基地。

  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起来,王金良制定了茵红李基地“七统一”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他把“田间”当“车间”,要求做到统一品种品系、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分级包装、统一品牌营销。

  “有了示范基地,制定了标准,必须深入传授技术。”他联手当地农技人员,办起茵红李标准化生产管理大讲坛,讲解茵红李修剪整枝和冬季清园,向合作社社长、作业能手、农户等进行现场培训演示,还将培训内容刻录成光盘,制作成微视频在微信群推送。

  大讲坛开讲,果农们积极性很高。但当他让果农把三四米高的李子树修剪成1米多高的盆景树时,果农们又迟疑了。

  几十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又岂是王金良这个外来客的几堂大讲坛能改变的!有人劝王金良算了,“反正就挂职半年,这半年自己努力了也就行了!”王金良一听就来了气,“我是来扶贫的,那么多果农没脱贫,怎么能算了!”

  入冬,屏山非常冷。他穿着厚厚的棉衣,一天又一天跑在山间,一遍又一遍做各种思想工作,一堂又一堂举办农技大讲坛。

  在李武光的李子林里,他手把手教李武光修剪李子树。“树高果子多,但只有树顶的小部分果子得到足够的光合作用,大部分果子品相差、甜度不够,所以卖不上好价钱!”

  他把高大的李子树矮化成盆景,剪掉多余枝杈,通过拉枝,让整棵树通风透光,吸引了很多果农围观。“整棵树养分汲取充足、光照均匀,才能结出又大又甜的果子。”他微笑着,黝黑的脸庞在寒风中冻得通红,让围观的果农看得感动。

  越来越多果农拿起剪刀,按王金良说的那样,将自家高大的李子树修剪成“盆景”。

  王金良还制作了一张茵红李标准化栽培模式图,详细地标明每个月的操作要点、管理注意事项等内容,把它张贴到每一户果农家中,果农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第二年4月,屏山茵红李花开似雪,王金良的半年挂职扶贫却已到期。

  “花开还未见果,此时怎能离开!”他毫不犹豫提出延期,“再干半年,让茵红李高标准示范基地走上正轨!”

  (七)

  延期获批。

  高标准示范基地的茵红李一天天接近成熟,王金良又谋划起小果子成熟后的大营销。

  在他的提议下,屏山建立了“县国有宇桂公司(合作社联合社)+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链。专业合作社组织社员(果农)标准化生产,积极提供农资配送、生产记录等服务;社员(果农)纷纷承诺,要遵守诚信自律公约,严格按照标准生产作业,达到绿色食品标准,适时采摘并分级后统一上市交易。

  跑深山,下田头,找市场,忙产业。王金良常为一些关键数据忙到凌晨一两点,屏山县宇桂农业发展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刘文清看在眼里,感动在心头。

  “到了王金良老师这个年纪,完全可以不用这么拼,他却远离海盐,这么辛苦地留在屏山,为什么?”刘文清一次又一次默默问自己,“一个千里迢迢来帮我们的人都那么有干劲,我们本地人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在王金良的影响下,刘文清干得格外卖力。他带领屏山县宇桂公司开展茵红李品牌营销,注册“三江田”县域商标,融入地理生态、产品特征、农耕文化等原产地元素,进行品牌包装专业设计,为销售助力。

  拓宽茵红李销售渠道,还得“走出去”“请进来”。即便再忙,王金良还是挤出时间,与华东地区最大的水果市场——嘉兴水果批发市场签订茵红李优质果产销合同;组织嘉兴、成都等地客商参加屏山茵红李推介会;在上海果品行业协会设立办事处;与上海各大连锁超市、专卖店和大卖场的终端配送中心产销负责人见面……一系列的举措,让贫困地区农产品与发达地区市场无缝对接。

  2019年夏天,6300亩高标准示范基地产出优质果1万吨,每亩增收1.3万元,基地里的1050户果农增收8200万元,24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高标准示范基地引领全县茵红李控产提质增效,屏山茵红李总产量从前一年的10万吨下降为7万吨,但果大味美,均价从每斤1.7元提高到3.5元以上,产值从3.5亿元提高到5亿元,带动了2500余户种植茵红李的贫困户脱贫。

  这年,李武光第一次卖光家里的茵红李,收入近2万元,比往年的两三千元翻了好多倍。他开心地在村子附近开了个农资经营部,销售农具和农资,服务乡亲种植茵红李。

  屏山大批果农的茵红李都未滞销,而且卖出好价格,大家相互传唱:“一亩李子一万块,脱贫致富来得快!”

  (八)

  金秋十月,转眼一载。

  王金良的延期扶贫归期将至,此时的屏山县还没有脱贫摘帽。

  “我是来扶贫的!”他在心里不停嘀咕,这一年努力虽然取得不错成效,但屏山贫困县的帽子还没摘,还有那么多果农没脱贫,怎么能在这时候回去呢?他下定决心,又提笔写了延期申请,并获得批准。

  第二次选择延期留下,他依旧非常忙碌。

  他继续探索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转型脱贫模式”,想做现代农业实例操作系统,以持续增收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农业结构实质性转型,加快并提前实现农业现代化。

  今年2月,屏山县正式脱贫摘帽。但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又给刚刚步入正轨的屏山茵红李带来严峻挑战。

  看着疫情导致水果滞销、价格跳水,王金良如坐针毡,彻夜难眠。2月下旬,他决定期满后继续在屏山延期留守,帮屏山茵红李冲破疫情。

  “让丰收的屏山茵红李最大化冲破疫情影响,必须‘走出去’‘请进来’!”疫情防控逐步趋稳向好时,他就带着屏山农技专家、合作社负责人奔赴长三角和珠三角举办屏山茵红李推介会,向当地水果市场、大型水果超市和经销商推介茵红李,仅在嘉兴,一场推介会就签下了万吨销售合同。

  他邀请各地客商到屏山参加品鉴会,精心策划了“树王”拍卖,将锦屏镇一棵“树王”今年结的果子,拍卖出22000元,引起巨大轰动。

  他还通过电商、网络直播进一步打开销路——请专人开通屏山茵红李线上销售渠道,果农在家点点手机,订单就能接踵而来;请网红主播直播带货,8分钟销出1000多单,卖出每公斤50元的好价钱……

  今年,受疫情影响,全国水果产值严重下滑、果农严重减收,屏山茵红李却仅用一周就基本售罄,实现产值6.6亿元,在云贵川独一无二。

  王金良留守屏山两年,帮果农增收4.6亿元,使4000余户贫困户全部脱贫的故事,也在川南及周边地区传为佳话。

  (九)

  两年转瞬流逝。

  李武光家的李子树保住性命,结出的果子个大味美,李武光足不出户就有客商上门,挑担子也卖不掉李子的苦日子一去不复返。

  摘掉贫困户帽子的李武光还把服务乡亲种茵红李的农资店搞得有声有色,他由此获评屏山县优秀农民工,获得了1万元创业补助。今年,李武光家的茵红李卖了3万多元,农资店收入2万多元,他早就想请王金良吃个饭,但约了一年多也没约上,“我家造好新房子,一定要请王老师来!”

  李武光的喜悦,是屏山4000多户贫困果农脱了贫的共同喜悦。

  屏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斌比王金良小几岁。王金良的到来,让他既感动又尊敬,“他来屏山,真正让茵红李成了屏山果农的‘脱贫果’‘致富果’!”

  王金良探索的“茵红李全产业链转型扶贫模式”,获得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的充分肯定:“这就是典型的‘浙江经验’,为全国携手奔小康提供了有益借鉴。”今年,王金良还获评“2020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浙江省东西部扶贫协作奖突出贡献奖”和“全国先进工作者”。

  金秋十月,王金良第三次延期扶贫到期,三次延期留守已让屏山脱贫摘帽硕果累累,也让他变得两鬓斑白。脚步不停的他,又提笔写下第四次延期留守的申请。

  “脱贫不脱帮扶,我要继续留守!”在他看来,刚刚脱贫的果农还不富裕,技术还不熟练,此时他若离开,果农们有可能遇到困难再次返贫,“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我要帮他们再提升一下种植技术,把可能因技术造成的返贫风险降到最低!”

  四川屏山县,因县东有翠绿如屏障的宝屏山而得名。宝屏山下,王金良还指导当地农户搞了片茶李套种的八卦田,常年美景如画。

  “屏山还有21万亩茶园、15万亩竹林,有了茵红李的探索,将全产业链转型经验用到茶叶和竹产业上。”

  “我要把屏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模式,推广到宜宾、四川乃至整个西部。”

  “我要为实现东西协作、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梦想不懈努力,让更多的农户早日实现小康梦!”

(责编:艾宇韬、王丽玮)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