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和“轴”,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汉字,唯一的共同点:都是9个笔画。
然而,世界上的缘分,也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在浙江民营经济重地——宁波慈溪市,横河镇被称为中国轴承产业之乡,创造并经营这个产业的,绝大多数出自胡姓家族。
缘分只可意会,工业逻辑却清晰无比。
横河轴承产业肇始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个产品长成了一个产业集群,走过了一条典型的浙江块状经济成长之路。
但是,与一些红利衰退的块状经济相比,在“吃”了40多年后,横河人的“轴承饭”仍然吃得很香。究其原因,轴承是一个与工业文明同呼吸共命运的基础产品,是制造业的基础,几乎穿透于所有行业,又被称为“工业粮食”。
制造业的基础有多重要?就在不久前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要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打牢基础零部件、基础工业、关键基础材料等基础。轴承,正是需要“再造”的基础零部件,产业进化势在必行。
2021年,横河轴承为这场新的“进化”做好准备了吗?
一群“胡老板”
打造一条“轴”
驱车穿行于横河镇的主干道上,路两边的景象差异甚大,有高大气派的现代化建筑,也有低矮传统的家居小楼,但毫无例外,房子外面的招牌上都有共同的标示:轴承。
在浙江,这正是经典的块状经济模样。
横河镇副镇长胡旭波向记者娓娓道来,眼前的这一切,其实藏着横河轴承产业的进化路径——
起初,清一色的家庭作坊,而后分化,有的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年产值以数十亿元计的行业龙头企业,如慈兴集团和环驰轴承集团有限公司;
有的稳扎稳打成为年产值在5000万元到1亿元之间的中型企业,还有诸多一呼百应的配套和协作小企业,它们共同组成了横河的轴承产业生态圈。
“再告诉你一个小秘密”,胡旭波故作神秘,停顿了一下说:如果第一次见到横河的轴承老板不知道怎么称呼,叫“胡老板”准没错!
“胡老板”和轴承产业,在横河,这个缘分由来已久。最早把轴承的种子撒向这片土地的,正是慈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先根领衔的“十八罗汉”。
1975年,横河镇相士地村将开办的旭光五金厂改为旭光汽车配件厂,胡先根、胡纪强等18个人作为厂里的骨干,他们对轴承的逐步熟识与理解,为此后轴承产业发展埋下伏笔。1984年,年营收不过2万元的旭光汽配厂,做了一个大胆决定:以6年支付100万元为条件,与上海轴承技术研究所签署了技术联营协议。当时去签订协议的人,正是胡先根。收获出乎意料地好,与科研单位“攀亲”,让这个村办小厂生机旺盛:1985年收入同比增长335%。
这段经历也让胡先根终生难忘,今天,胡先根执掌的“慈兴”,年产值达20亿元,每年都要拿出3.5%的营收投入研发。
此后,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十八罗汉”开始了一场更大胆的“迁徙”:有人办起了自己的工厂,有人做起了跟轴承配套的生意,跟着他们的步伐,更多横河人吃起了“轴承饭”。一时之间,轴承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在横河镇迅猛生长。
“我是1995年创立的宁波东煌轴承有限公司。”胡纪强是当年的“十八罗汉”之一,现在他有两个身份:东煌轴承董事长和慈溪市轴承行业协会会长。而在横河,从原材料锻造、热处理、研磨、清洗到最后成品,几十道工序,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处处都是“胡老板”的天地。
“这碗饭可以一直吃下去”
不同的产业,有着不同的特质。有的产业,有着强烈的“候鸟性”特质,哪里生产成本低就会“飞”向哪里。
轴承产业则不同,作为“工业粮食”,它一旦落地生根,就具有了不断生长的潜力,只要走对了路,就能一直走下去。
“轴承是百年产业!”即便在横河,比胡纪强更懂轴承的人也不多,和这个小零件打交道40多年,他对轴承除了“亲情”,更多的是欣赏。
他告诉我们,从过去的电冰箱、洗衣机,再到现在的机器人、智能家电、无人汽车,带有时代烙印的产品轮番上场,一个个行业因此颠覆,但轴承却从未被冷落过。
当然,横河轴承的产品每年都在变。春潮密封件董事长胡建定说:“我们最早从简单的溜冰鞋轴承做起,没啥技术含量,只要漂亮就行。后来做电机轴承的时候,客户提出了防尘要求;再做汽车电机的时候,还得耐高温。就这样,产品不断升级。”
也正因此,每当有人说轴承是传统产业的时候,胡纪强都要强调它的现代性。在他眼里,这是一个永不过时的产业。
横河的轴承老板们很清楚这一点,也很知道利用这一点。“轴承这碗饭可以一直吃下去。”从1996年的一家小作坊到现在年产值5亿多元的大公司,福达轴承集团董事长胡达云知道:轴承不仅能做,而且能长久做!在“福达”的仓库里,几百个型号的轴承依次陈列,每研发一个新轴承,对应的就是一片新市场。随着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产业强基计划的实施,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更加广阔的天地。
“环驰轴承”的生产负责人胡华申曾算过一笔账:横河轴承年产量4亿多套,却不到日本一家公司的年产值。而中国市场目前生产的轴承型号,也仅占轴承这个大家族的3%。从全球行业对比来看,轴承行业高端市场被瑞典、德国、日本等跨国企业垄断,中低档市场则主要集中在中国。
无论是横向的领域开拓,还是向上的价值挖掘,无不充满想象空间。而在横河,“慈兴”“环驰”等一批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已经开始向中高端领域进军,连年的大手笔技术改造投入后,诸如奔驰、宝马等高端合作伙伴的大门也打开了。
这些变化,让胡华申颇为感触:放弃低端市场后,前路不仅没有收窄,反而迎来一片星辰大海。面向未来,他说“环驰”有个小目标,争取在20年内,冲进轴承行业世界前十强。
产业生态“大鱼引领,小鱼活跃”
说起横河轴承的产业生态,镇党委书记王迪很是自豪,“大鱼引领,小鱼活跃”。
一圈走访下来,记者也发现了一个抢眼的特点:企业的财务状况普遍较好,少有外债。像去年产值16亿元的“环驰”,银行贷款仅有4000万元。
这不禁让人好奇,横河轴承的产业生态是怎么形成的?如果说,敢闯敢干让横河人开启了轴承产业的大门,那么抱团取暖、差异立身则是他们度过一次次寒冬的秘密。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原材料价格暴涨,横河的胡老板们一时间猝不及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慈溪横河相士轴承行业协会成立,以协会的力量争取更多议价权。这也是全国首个村级轴承行业协会。
多年以后,横河的胡老板们还是会庆幸这个明智决定。有了协会之后,做新产品时互通有无,避免同质竞争;遇到行业共性难题时,一起寻找解决办法……轴承的产业生态,越做越健康。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横河轴承企业,不仅乐于抱团,而且擅长立异。
胡立园,慈溪万顺轴承有限公司董事长。在横河轴承企业圈,胡立园是出了名的能人,但是第一次接触,记者很难把这位如邻家大叔般朴实的70后,与巧于创新的企业掌门人联系起来。胡立园的企业不大,占地不过20多亩,靠的是差异化创新。“大公司主要做标准件,我就避开,做非标轴承。”胡立园说。紧接着,他又补充道,“利润率高多了。”
听上去云淡风轻,做起来殊为不易,“精明”的胡立园有着惊人的工匠品格。在一次考察中,他发现了一种双排球的轴承,工艺特殊,价格奇高,胡立园上心了,回来后,他带领团队四处钻研学技术,最终开发出了这种特别的轴承。
在横河轴承企业中,工匠精神是一种常见的品质。“轴承产业空间大得很,必须要打破现在的产业天花板。”说这话的,是慈溪市由由轴承有限公司创始人孙建丰,基于这种认识,他给公司起了一个出圈的名字——“由由”。“由由”确实出头了。2011年创立后,孙建丰带领这家年轻企业,对标日本NSK等几家巨头,7年磨一剑,在2018年杀进了门槛极高的医疗轴承领域。
第二次“进化”
卡在哪
块状经济的未来取决于一次次进化,而进化之路必然伴随着阵痛。
土地!土地!土地!在横河镇,不管是镇政府官员,还是企业当家人,提起当下最头疼的问题,一致认为就是土地。
从空间上来看,横河镇目前可利用土地确实非常有限。北部紧挨着慈溪市主城区,东南部为丘陵,西部是余姚主城区,85.44平方公里的土地,几乎每一寸都用到了极致。
这也带来一个略显魔幻的结果:年产值动辄几千万元、上亿元的企业,常常“蜷缩”在几亩或几十亩的土地上,亩均产值高得吓人。也因此,“爱家乡”成为横河轴承企业的一个鲜明标签。
但是,还是有一些撑不住的企业选择了外迁。这让胡旭波痛心不已,2019年,外迁的15家企业总产值达到了55亿元,相当于流失了一个横河“亿元产业群”。而未来,还有更多的企业会成长壮大,怎么办?
这个问题让王迪坐不住。他告诉我们,横河轴承是基础产业,发展空间很大,当务之急是重构轴承产业地图。“我们设想是抓紧解决土地空间问题,规划一个高能级的轴承产业园,整合目前相对松散的产业资源,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王迪说。
实际上,横河轴承的这种尴尬,也是浙江不少块状经济面临的共性问题。透过横河犬牙交错般的轴承企业布局,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块状经济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创业图景鲜活如昨。而今,面对轴承产业的进化要求,这种产业布局已然不相匹配。
除了土地这个硬件,横河轴承的进化还面临着技术闯关。“过去这些年,横河轴承实现了从低端产品到中端产品的第一次产业进化,有些产品已经进入高端,整个行业的技术和工艺都没问题,产业链完整性和协同性也很强,但是,我们还没有进入到行业内具有标志性的高端领域,比如高铁、飞机上用的轴承,还是空白,这些轴承还是进口为主。”王迪说。
横河轴承的闯关已经开始。除了企业个体的产品突破之外,2019年底,慈溪还成立了宁波市关键基础件(轴承)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旨在打造一个服务整个产业集群的公共技术平台,破解单个企业难以解决的共性技术难题。目前,这个综合体已经针对轴承钢品质提升研究、产品生产技术研究、密封垫片综合性能测试装置等关键技术组织研发,累计组织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25个,解决技术难题数135项。
2021年,这群“胡老板”的轴承饭还会吃得更香。(刘刚、郑亚丽、朱承)
《德清践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县域方案》发布 人民网杭州6月26日电 (金忠耀)今天下午,2021浙江德清投资贸易人洽谈会开幕。本次德洽会以“数智共建 德创未来”为主题,以“经贸合作精准洽谈、高端人才强力聚引、营商环境优化提速、城市品牌全面推广”为主要内容,以“数智共建”为基底,以“线…【详细】
浙江:到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9以内 人民网杭州6月25日电 (王萧萧)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5日上午,中共浙江省委举行了“守好‘红色根脉’,打造‘重要窗口’”主题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王萧萧摄 发布会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新时代以来的…【详细】
2021浙江高考分数线公布:普通类一段线495分 二段线266分 人民网杭州6月25日电 (王萧萧)25日,2021浙江高考成绩及分数线公布。普通类:第一段495分;第二段266分。6月25日晚上20:30左右,考生即可登录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www.zjzs.net)、浙江考试微信或浙里办APP,凭准…【详细】
6月26日,航拍中国动漫博物馆。该馆通体呈白色,形似祥云。人民网 章勇涛摄
中国动漫博物馆6月26日正式开馆 人民网杭州6月26日电 (王萧萧)6月26日上午,全国首家“国字号”动漫博物馆——中国动漫博物馆在杭州正式开馆。 据了解,中国动漫博物馆是经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动画学会批准成立的“国字号”动漫博物馆,也是杭州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和“动漫之…【详细】
浙江桐庐:5G赋能促畲乡蝶变 一亩田、千斤粮、百斤鱼、万元钱,在浙江桐庐莪山畲族乡沈冠村,村民们靠种田养鱼就走上了致富路。 “过去,我们村每亩地收益不足500元。能实现万元的突破,都靠科技助力。”沈冠村党总支书记黄金源说。 稻田里的传感器可实时收集数据。人…【详细】
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诵读活动。人民网 章勇涛摄
“党旗下的诵读”系列活动在杭州富阳启动 6月24日晚,“党旗下的诵读”系列活动在杭州市富阳区龙门古镇启动。 作为“党旗下的诵读”系列活动的开篇首场活动,《筑梦富春·党旗下的诵读》由“初心”“奋斗”“征程”三个篇章组成,以沉浸式表演形式,结合朗诵、红色话剧、歌舞等多种艺…【详细】
“双西”合璧精彩蝶变 “杭州西湖日”活动正式启幕 人民网杭州6月24日电 (金忠耀)今天下午,庆祝杭州西湖申遗成功十周年、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一周年暨“杭州西湖日”活动正式启幕。 行吟山水,一湖潋滟千年。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详细】
浙江泰顺:科技特派员送技术下乡,助农共富裕 科技扶贫,建功立业。在浙江泰顺县,助农致富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有一座大大的舞台。 2003年4月,浙江省第一批101名科技特派员走进泰顺田间地头,到今年已是18个春秋。科技特派员们以党建为引领,以“科技e联”党建联盟为平台,跋山涉水、走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