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册》:沈昌文先生编的第一本书

周洋

2021年01月11日08:30  来源:金华新闻网
 
原标题:《编辑手册》:沈昌文先生编的第一本书

1月10日,一个晴朗的冬日,从上午开始,朋友圈里就被一条消息刷屏:沈昌文先生早晨6时左右在睡梦中辞世,享年90岁。得悉沈先生逝世,我想起书房里珍藏着先生亲笔签名的一册旧书——《编辑手册》。这可不是一本普通的工具书、业务书,它出版于1963年12月,是沈昌文先生主编的第一本书,那时,先生还是人民出版社的一名青年骨干。如今,57年过去,再度翻开这本纸张泛黄的小册子,仍能感受到老一辈出版家的职业精神。

说沈昌文先生是成就卓著的出版家,应是实至名归的。他1951年考入人民出版社,从校对员做起,先后担任社长秘书、编辑室主任、副总编辑。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出任三联书店总经理,兼任《读书》杂志主编,这期间,他成功策划出版了巴金《随想录》、杨绛《干校六记》、《傅雷家书》、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房龙《宽容》、蔡志忠漫画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好书,并将《读书》办成国内人文类期刊的典范,成为影响几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高地。退休后,沈昌文先生笔耕不辍,接连出版《阁楼人语》《书商的旧梦》《也无风雨也无晴》等散文随笔集,他的文章平实质朴,明白晓畅,在读书界有一批忠实的拥趸。

买到这本《编辑手册》,缘于读大学时在文庙书市的一次淘书。当我从一排旧书中抽出它时,起初以为是一个老笔记本,书脊部位有些脱胶开裂,老板索价仅10元。当我翻到扉页的背面,看到页面下端赫然印着两行红色的小字“编者:沈昌文,一九六三年十二月出版”,心头为之一喜,赶紧合上书,不动声色地赶紧付了款。回到宿舍在台灯下细细端详,发现这是一本方方正正的精装本小书,48开薄薄的一册,由人民出版社作为内部读物出版,是该社总编室为方便编辑查找资料而编写的工具书。最外层包着透明的硬塑封皮,既厚实又精致。封面上方正中央位置,是一幅木刻画,画的是一本打开的书,书中长出一朵美丽的花,大概这正象征着图书编辑点石成金、妙手生花的工作成果吧。木刻画的下方是“编辑手册”四个美术字的书名,舍此别无他物,整个封面简洁素朴,高雅别致。

在信息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只需轻点鼠标,即可享受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方便快捷。因此我们很难想象,在上世纪60年代,出版社的编辑人员必须依靠一本得心应手的工具书来满足日常工作之需,编这部工具书的人,一定是知识面广,深知一线工作之需,并甘愿沉下心来做基础性工作的人。所幸有了沈昌文先生所下的一番苦功,真是编辑之福、读者之幸。关于这本书,沈先生曾饱含深情地回忆道:“我编过一本书,叫《编辑手册》,是我在人民出版社做秘书时,综合人民出版社各种情况编辑的。《编辑手册》里面收录了10个制度,都是陈原(注:著名语言学家、编辑出版家,时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制定的。陈原当时是领导班子中最年轻的。现在看起来都是条文,实际上都是编辑工作的心得。陈原应该是我做出版工作时最亲近的老师。”

以笔者浅见,这本《编辑手册》有三个特点最见功力和情怀。首先是一个“全”字,书中既有编辑、出版、审稿的相关制度规定,也有外国人名、各国货币、历史朝代纪元、出版印刷术语等各种参考资料,所收内容全面详实,编排科学合理,基本涵盖了从事编辑工作经常用到的各项专门知识。其次是一个“细”字,细节之处匠心独具,考虑周详。比如,书中对“开本”一词的注解,不仅有文字上的阐释,还配有图片详解,并用几本已经出版的书籍做举例说明,此外还对容易出现的误读做了提醒。再次是一个“雅”字,工具书也可以秀外慧中,赏心悦目。此书开本小巧,用纸考究,书内附有列宁修改文稿时的批改样稿,有鲁迅先生对《海上述林》广告修改的原稿,还有毛泽东、郭沫若的毛笔题词等影印件插图,使这本书在实用之外更添一份艺术之美。我由此想起与沈昌文先生同时代的几位出版大家,钟叔河先生、朱正先生、范用先生等,他们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摒弃浮躁,坚守初心,以一种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精神认真对待自己经手的每一本书,把尽职尽责、尽心尽力的工匠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出版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沈昌文先生所言:“书是一个牵涉到灵魂的事情,作者的灵魂,读者的灵魂,对待灵魂的事情,我们要慎重。”

2015年上海书展期间,受海豚出版社的邀请,沈昌文先生来沪发布他的新书《师承集》,笔者有幸在图书签售环节当面向先生请益。当我拿出这本《编辑手册》递到沈先生手上时,他忍不住啧啧称赞,连说这本旧书保存如此完好十分不易。我请沈先生在扉页题词以作纪念,先生颔首微笑,欣然提笔写下:“我的第一本书。沈昌文2015.8。”轻轻合上书页,依旧微笑着把书交还给我,那一份对书的呵护以及对读者的尊重,让我深切感受到一代出版大家的风采和魅力。

(责编:王丽玮、张丽玮)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