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和四川相隔2000多公里,却因为一场东西部扶贫协作结下了不了情缘。
3年来,绍兴扎实开展扶贫工作,对口帮扶的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金川县、小金县均已高质量“摘帽”,在川越千里间筑起了一条无形的脱贫奔小康之路。
绍兴援建的“三县一市”是藏族、彝族聚居的民族地区,均属于国家级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绍兴靠什么拿下这场攻坚战?记者在日前的实地走访中,发现了两个关键词:精准和创新。
一个扶贫项目,打通造血功能的“任督二脉”
金川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一个藏族聚居的高原县。从金川县城出发,驱车沿着崎岖的山路行驶半个小时,记者来到勒乌镇新开村,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大棚。
2018年,东西协作帮扶资金出资185万元,在这里建起了30亩白芨育苗基地。大棚里空空如也。看到记者的疑惑,年轻的村第一书记陈玉涛笑着说,白芨苗都卖给周边群众了。
几年前,当地就有人种植白芨,由于产量高、销路广,亩产效益可达四五万元。可就是这样既适应高原环境又颇为高产的项目,却无法推广。“种植成本太高,一株白芨苗售价1.2元至1.5元,贫困群众根本承担不起。”陈玉涛告诉记者。
育苗基地的落地带来了转机。白芨苗售价降至每株0.4元,贫困户还能享受补贴,每株只需要0.1元,而且可以先“赊账”,等有了收成再还款。在陈玉涛的眼中,这个扶贫项目简直就是打通了产业发展的“任督二脉”,周边群众纷纷购苗种植,种植面积已达400多亩。
除了卖苗给农户,村集体也试种了一批白芨。陈玉涛用工具扒开泥土,露出一段雪白的白芨根茎。这种作物具有可观的药用价值和工业原料价值。“2020年我们靠卖苗,村集体收入从原来的五六万元增加到了40多万元,等几年后白芨产量上来了,可以达到两三百万元!”他一脸兴奋地说,这个数字,以前想都不敢想。
“将帮扶资金投在了育苗基地,就是要精准打通产业的痛点、堵点,盘活整条产业链,激发贫困地区的造血能力。”在金川县挂职的绍兴援川干部胡春锋说,下一步他们还打算帮助村里建加工基地,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按照协议,项目须优先解决脱贫户的就业问题。记者遇到了正在上班的42岁藏族同胞袁江富,从育苗基地开建以来,原本在外打工的袁江富和妻子就回到村里,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现在夫妻俩每月工资有6000多元。
“我还养了50多只鸡、20多头猪。走,去我家看看。”袁江富热情地邀请记者。我们跟着他走进了一幢二层楼房,打开冰柜,里面塞满了猪肉。他笑呵呵地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肉想吃就吃。在屋前的鸡舍中,袁江富的妻子刚好捡了满满一盆鸡蛋。“一天能捡20多个蛋,2元钱一个很好卖。过年前有几头猪也可以出栏了,一头能卖6000多元。”
袁江富真的富了,这一切正是精准扶贫带来的“化学反应”。
白芨基地只是绍兴精准开展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在马尔康市,绍兴投入3000万元兴建了农牧林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可带动当地近4万名农村居民销售各类农副产品。在小金县,前后投资9000余万元培育了高山无公害蔬菜、牦牛、玫瑰等“五大产业”,带动了一大批贫困户脱贫奔小康。像这样“通一点、活全盘”的扶贫项目比比皆是。
一个扶贫车间,破解稳定就业的症结
马边彝族自治县雪口山镇黎明村,是当地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近3000名彝族同胞从大山上搬到镇上,住进了崭新的楼房。
在镇上的一家制衣厂内,阿洛阿子正使用缝纫机做着加工活。“我刚学没多久,还不太熟练,但一月也能挣2000多元。”她说。
阿洛阿子家中共有8口人,住在山上时,收入不稳定,经济压力也很大。现在她和丈夫都在厂里打工,一个月加起来5000多元的收入让她很满足。
这家制衣厂是一个标准的扶贫车间。2019年,绍兴市越城区投入援助资金500万元,参与兴建了这个项目,并引进了绍兴勇大针织工艺有限公司投资运营。目前,有近70位村民在这里上班,其中30多人是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挂职马边县委常委、副县长的寿建华拿出一本工资账本向记者展示:“你看,最多的一个月工资有5000多元,最少的也有2000多元。”
易地安置,如何解决“搬得出、留不住”的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就近就业。
“我们搭建了‘越商走马·边货入城’的帮扶载体,通过深入分析越、马两地比较优势,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纺织服装作为产业合作重点突破方向。”作为项目的引进人,寿建华越城、马边两地奔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最终促成了项目落地。
目前,这个扶贫车间已累计吸纳200多人次劳动力就业,帮助100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同时,解决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大问题。
结合少数民族农村贫困劳动力分布实际和就业需求,采用“企业+贫困户”等模式,绍兴在受帮扶地区已建设扶贫车间17个,直接带动3573人实现脱贫。此外,绍兴还开通了浙川两省首个东西部精准就业协作信息共享系统,利用大数据开展精准就业对接,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成功输送近千名贫困劳动力到东部地区就业,帮助1.46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省内就近或其他地区就业。
一项“飞地”创新,从“端碗送水”到“挖塘养鱼”
在浙江—四川东西协作乐山产业园犍为飞地园区内,由浙商投资的四川豪杰摩托车制造有限公司已经投产,工人们正在对摩托车做最后的组装。“一期项目预计年产摩托车50万辆,产值可达15亿元。”公司总经理朱显义说。
看上去,这个产业园似乎和一般的“飞地”项目并无区别,但却因为一项被称为“跨省飞入+市内跨县落户”的模式创新而变得与众不同。
“单纯帮扶一点钱,如同端碗送水,很快就用完了。但引进一家企业,就有源源不断的税收和就业,建一个园区,就能吸引更多企业入驻。”绍兴援川工作组组长、乐山市政府副秘书长朱润晔说,绍兴乃至浙江对口帮扶的理念,不只瞄准当前,更着眼长远,始终把产业扶贫放在首要位置。
但贫困县区土地资源少,工业基础弱,大多又属于生态功能区,不具备承接东部产业的能力。怎么办?浙江与乐山联合探索出了全市一盘棋,联合“挖塘”、联合“引鱼”的新“飞地”模式。
首先,选择在资源禀赋优质的乐山市犍为县兴建园区,由帮扶资金出资,帮贫困县区入股园区。然后共同建设、共同招商,税收则由犍为和入股的马边、峨边等4个受帮扶县区按比例分享。
这一创新有效化解了贫困县区先天不足的短板,将为受帮扶地区注入不竭的发展动力。
在产业扶贫中注重精准性和创新性,变“漫灌”为“滴灌”。3年来,绍兴援川共投入5.113亿元财政帮扶资金,实施协作项目152个,资金都用在了“刀刃上”。
《德清践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县域方案》发布 人民网杭州6月26日电 (金忠耀)今天下午,2021浙江德清投资贸易人洽谈会开幕。本次德洽会以“数智共建 德创未来”为主题,以“经贸合作精准洽谈、高端人才强力聚引、营商环境优化提速、城市品牌全面推广”为主要内容,以“数智共建”为基底,以“线…【详细】
浙江:到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9以内 人民网杭州6月25日电 (王萧萧)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5日上午,中共浙江省委举行了“守好‘红色根脉’,打造‘重要窗口’”主题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王萧萧摄 发布会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新时代以来的…【详细】
2021浙江高考分数线公布:普通类一段线495分 二段线266分 人民网杭州6月25日电 (王萧萧)25日,2021浙江高考成绩及分数线公布。普通类:第一段495分;第二段266分。6月25日晚上20:30左右,考生即可登录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www.zjzs.net)、浙江考试微信或浙里办APP,凭准…【详细】
6月26日,航拍中国动漫博物馆。该馆通体呈白色,形似祥云。人民网 章勇涛摄
中国动漫博物馆6月26日正式开馆 人民网杭州6月26日电 (王萧萧)6月26日上午,全国首家“国字号”动漫博物馆——中国动漫博物馆在杭州正式开馆。 据了解,中国动漫博物馆是经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动画学会批准成立的“国字号”动漫博物馆,也是杭州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和“动漫之…【详细】
浙江桐庐:5G赋能促畲乡蝶变 一亩田、千斤粮、百斤鱼、万元钱,在浙江桐庐莪山畲族乡沈冠村,村民们靠种田养鱼就走上了致富路。 “过去,我们村每亩地收益不足500元。能实现万元的突破,都靠科技助力。”沈冠村党总支书记黄金源说。 稻田里的传感器可实时收集数据。人…【详细】
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诵读活动。人民网 章勇涛摄
“党旗下的诵读”系列活动在杭州富阳启动 6月24日晚,“党旗下的诵读”系列活动在杭州市富阳区龙门古镇启动。 作为“党旗下的诵读”系列活动的开篇首场活动,《筑梦富春·党旗下的诵读》由“初心”“奋斗”“征程”三个篇章组成,以沉浸式表演形式,结合朗诵、红色话剧、歌舞等多种艺…【详细】
“双西”合璧精彩蝶变 “杭州西湖日”活动正式启幕 人民网杭州6月24日电 (金忠耀)今天下午,庆祝杭州西湖申遗成功十周年、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一周年暨“杭州西湖日”活动正式启幕。 行吟山水,一湖潋滟千年。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详细】
浙江泰顺:科技特派员送技术下乡,助农共富裕 科技扶贫,建功立业。在浙江泰顺县,助农致富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有一座大大的舞台。 2003年4月,浙江省第一批101名科技特派员走进泰顺田间地头,到今年已是18个春秋。科技特派员们以党建为引领,以“科技e联”党建联盟为平台,跋山涉水、走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