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银行亮出系统性金融扶贫成绩单

王萧萧

2021年02月08日10:26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近日,国务院扶贫办公布的“企业精准扶贫综合案例50佳”中,浙商银行名列其中,成为唯一入选的浙江企业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作为一家“00后银行”,是如何在兼顾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能取得这样的成绩?

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推动浙商银行积极参与扶贫工作的动因。

为此,浙商银行党委对扶贫工作进行了科学部署,由业务部门聚焦产业扶贫和普惠金融,由管理部门做好定点扶贫、教育扶贫和人才扶贫,由派驻浙商银行纪检监察组监督推动,系统性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用心扶贫、主动作为,在一些领域做出了成效和特色:通过教育帮扶,在贫困地区播撒下希望的种子;通过引进产业,带动贫困地区及群体“造血”致富;通过内外挖潜,真抓巧干助农增收出实效……

浙商银行的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流向全国各地的贫困地区,通过搭建系统性金融扶贫格局,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教育帮扶:从扶贫到扶智扶志

“我觉得做公益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很平常。但像浙商银行这样,13年如一日地帮扶母校,让我们这群山里的孩子早早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份坚持不容易!”王雅洁是陕西榆林学院英语专业的一名大四学生,13年前的她还在陕西略阳县接官亭镇中心小学就读。

在王雅洁的记忆中,原本的接官亭镇中心小学只有破烂的课桌、昏暗的教室和土操场。汶川地震后,破旧的校舍成了危楼。就在此时,浙商银行西安分行向学校伸出了援手,不仅修建了新的教学楼,铺上了塑胶跑道,更换了全新的课桌椅,每周还能定期让他们吃上两顿红烧肉,每天喝上牛奶,这比国家启动的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还要早两年。王雅洁说她至今都很怀念那口红烧肉的滋味,在那个并不富裕的年代,每周两次的红烧肉成了最期盼的乐事。

王雅洁告诉记者,五年级暑假,浙商银行组织他们一起去杭州参加了夏令营。“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来到大城市,看到了高楼大厦,看到了美丽的西湖,参观了博物馆,让我开始对大城市的生活有了向往。”王雅洁说,这次夏令营开启了她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她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改变自己的命运。

接官亭镇中心小学编程兴趣小组的学生们在专用基地堆乐高。浙商银行供图

教育扶贫一直以来是浙商银行扶贫的重点,自2004年开业起,简化开业仪式助学助困成为该行的优良传统,员工也会每年暑期赴贵州支教。据介绍,自2019年起,浙商银行系统性升级教育扶贫,以“接官亭小学”援助模式为蓝本,启动“一行一校”结对帮扶工作。通过每个分行定点帮扶一所乡村学校的方式,在基础设施、学业、生活和素质教育上全方位支援,与贵州、四川等地18所乡村小学建立了长期结对的帮扶关系,惠及学生6241人,覆盖教师516人。项目启动一年来,浙商银行就投入了670余万元,帮助改善结对学校软硬件设施、学生伙食等。

重庆酉阳县的车田乡中心小学老旧学生宿舍被改造一新,住校生们用上了新的床褥被单;安徽省潜山市槎水中心小学建起了塑胶跑道、足球场,孩子们再也不用在砂石场地上踢球;贵州长顺县花红小学、山东临朐县八一希望小学推行了营养餐计划……这些一点一滴令人欣喜的变化悄悄发生在结对帮扶的学校中,也把希望的种子悄然播撒在每一位结对帮扶学校学子的心田。

“从今年起,未来5年,浙商银行将每年捐赠100万元,对口帮扶贵州剑河县,用于当地的教育帮扶。”浙商银行负责人表示。

产业扶贫:从修路到“引路”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玉清村地处大山深处,63岁的村民陈昌国一家人住在这里。“为啥我们这里穷?还不都是因为路不通呀,以前我进城赶集全靠两条腿跑路,把粮食一筐一筐背下山去卖,一年也就赚个五六千块钱勉强度日。”

这样清贫的日子直到2015年才有了转机。2015年6月,原本在外务工的同村村民罗启平在村委会的感召下回乡创业,带领着陈昌国这样的贫困户通过开垦荒山、复耕撂荒耕地,创办了集水果种植、家禽养殖和其他经济作物种植等一体的志明农场。加入志明农场后,陈昌国夫妻俩通过栽种油桃、脆红李等水果增收,很快迈入了“万元户”的行列。但道路不通、交通不便导致农产品无法及时运输出去的难题始终困扰着当地村民。

2019年夏季连月大雨,自家山上种植的桃子、李子但却因为交通问题打不开销路,即将烂在枝头,眼看着一年的辛苦即将付之东流,陈昌国忧心忡忡。

浙商银行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将玉清村农场社道公路纳入了东西部协作扶贫帮扶项目,制定实施方案,投资50万元,用时一个半月,帮助玉清村志明农场修建了1.2公里的盘山公路。陈昌国买了辆农用三轮车,只要十几分钟就能把新鲜的水果、农产品运送到镇上去。

随着公路的修通,不少投资者也被吸引来到了志明农场考察,希望投资农场发展乡村旅游。

“如果没有浙商银行投资修建的这条路,这里还是一片荒山。感谢浙商银行救活了志明农场。”玉清村全村老百姓一致决定把这条1.2公里的盘山公路命名为“富民路”。

浙商银行投资50万元为玉清村修建了这条“富民路”。浙商银行供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金融精准扶贫工作中,浙商银行不是简单的“一捐了之”“一贷了之”,而是赋予贫困地区及群体持续的“造血”能力,建立金融扶贫的长效机制,从根源上解决贫困问题。

近年来,浙商银行推广“银行+龙头企业+农户”模式,以核心企业切入,帮助偏远地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上下游农户稳定脱贫增收,在四川凉山、甘肃、贵州等多地都有应用。

另外,在扶贫过程中也更加注重发挥金融科技的力量。浙商银行首创应收款链平台,将扶贫龙头企业的应收账款、订单转化为电子金融工具,并创新区块链订单通、分销通等系列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模式,满足企业在采购、仓储、销售、分期还款、存量资产盘活等不同场景的融资需求,帮助其扩大销售、盘活资产和资源,减少对外负债,降低融资成本,也更好地回馈产业链上下游农户。

内外挖潜:实干帮扶出实效

2019年5月起,浙商银行参与了浙江省国资委牵头的省属企业东西部协作扶贫工作,对口帮扶四川省仪陇县4个贫困村,累计提供资金402.02万元。为确保帮扶取得实效,浙商银行设置专人专岗对口联系扶贫工作,浙商银行工作人员每个月都奔赴仪陇当地深入田间地头了解贫困户的情况。

在日常走访过程中,工作人员发现结对村虽然物产丰富,但村民们基本自产自销,难以形成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规模效应。怎么帮老乡们把大山里的农产品卖出去,增收致富?浙商银行想到了电商直播卖货这个新路子。“仪陇地处山区,当地农业一是没有进行产业化的生产运作,二是交通运输条件也很困难,我觉得直播卖货应该是最好的助农方式了。”成都分行员工李清洋说。

说干就干,浙商银行主动为结对村引入圆通速递、小城故事等专业物流和电商企业,“手把手”传授包括散户收购、品质把控、包装标准、保鲜技术等方面的经验,帮助个体农户解决上电商平台难度高、产品分散量小、储存运输风险大等问题,并通过助农直播,让一批特色农产品走出了大山。

“直播带货我们是第一次尝试,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第一时间组建了专项小组,各部门克服零经验的困难协同联动,用最快的速度帮老乡们打通了直播带货这条路。”浙商银行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接到助农直播需求后,多才多艺的员工主动报名担任主播,学习带货技巧;科技部的同事加班加点,仅仅花了一个月时间就搭建好了直播平台;外宣部门通过电视台、新媒体等渠道全方位传播,为活动预热。

直播带货仪陇专场,主播帮助当地果农售卖脆红李。浙商银行供图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2020年8月18日,首场直播活动“金融助农 牵手仪陇”正式上线,当地的脆红李、仪陇兔肉干等产品被销售一空,帮助当地农民打开了一条增收的新渠道。

浙商银行通过助农直播这种新的形式,帮助结对村的特色农产品实现了常态化、线上化销售。为实现农户有效稳定增收,浙商银行还在构建产销结合的长效帮扶机制。

为此,浙商银行在自有采购分销平台“e家银”商城,专门设立了服务三农专区,不以盈利为目的,直联市场供需双方,打造浙商银行特色的助农渠道。“e家银”商城服务三农专区引入甘肃农创、凉山山里淘、仪陇小城故事等41家电商,共上线生鲜、粮油、干货等农副产品400余款,累计销售金额371.84万元。

截至2020年末,浙商银行产业扶贫贷款余额16.18亿元,涉农贷款余额1711.48亿元;全面升级教育帮扶工作,“一行一校”结对学校18所,投入600余万元,用于学校改善基础设施、添置学习用品等,受助学生6241人;结对帮扶34个村、2.68万名村民,投入资金3194.16万元,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等49个帮扶项目。

脱贫并不意味着终点,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进入“十四五”下一步怎么做?浙商银行表示,将继续履行金融机构社会责任,跟自身发展、员工队伍建设相结合,持之以恒,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贡献力量。

(责编:王萧萧、戴谦)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