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将至,杭州西兴古镇上,家家户户大红灯笼高高挂

古镇上1500只红灯笼 都是78岁蔡雪安手作的

杨茜、蒋浩哲

2021年02月24日08:51  来源:钱江晚报
 
原标题:古镇上1500只红灯笼 都是78岁蔡雪安手作的

元宵将至,杭州滨江西兴古镇上,家家户户大红灯笼高高挂。显然,这些都不是整齐划一的机制绸布灯笼,而是手工纸质竹编灯笼。“我们古镇上呀,每年春节前都要挂上灯笼,代表着一整年都红红火火的。”古镇康师傅说,古镇上1500只灯笼都出自老匠人蔡雪安之手。

78岁的蔡雪安住在滨康小区,每天早上都会骑着电动车到白马湖小区白鹤苑,这里有他一间小小的工作室。

听着歌曲,做着灯笼,孤独却满足。半路出家的他,成了西兴灯笼最年长的传承人。

西兴灯笼的制作说难不难

但也不是一两天能学会的

工作室的大门是透明的玻璃,光线明亮,蔡雪安喜欢坐在门口,戴着老花镜,在灯笼上描画。

老人有点不好意思:“手工做的比不上那些买的,粗糙了些。你看看,这些还有毛刺呢。”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手工制作西兴灯笼了,蔡雪安是非遗传承人。

西兴灯笼的制作,说难不难,但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学会的。首先是选材,一定要用细细的杠竹,就跟甘蔗一样,需要节子比较长的,不容易断。一个中型灯笼需要39根或41根竹篾子,这些竹篾子也要讲究规格,2毫米以内的宽度最佳。为了增加竹篾子的韧性,制作之前都需要在水里浸泡一会儿。

编制灯壳,竹篾子交叉,力道全凭手感。“太松,灯笼形状不好。太用力,竹子容易断。所以编制是需要花工夫的。”蔡雪安虽然会编制,但是并不厉害,“我们村里好些个妇人都会编,有些动作快的,20多分钟就能编出一个灯壳。”

后面则是蔡雪安大展身手的时候。先修剪灯壳,去掉毛刺,然后在壳上来来回回地刷几遍自制的面粉浆糊,再拿出拷贝纸或者绵纸,贴着灯笼包起来,来回刷几下刷子,纸就服帖地包裹在灯笼壳子上。

之后不能立即作画,灯笼需要进行晾晒。大太阳下半小时就能干了,要是阴雨天,那就需要蛮长时间。灯笼晾干后,套上木头底盘、铁丝芯架,一个完整的西兴竹制纸糊灯笼就出炉了。

上色画花是西兴灯笼注入灵魂的关键步骤,考究的灯笼上彩绘龙凤,或者剪贴姓氏,最简单的照明用灯笼也会写上福字。再刷层清漆或者桐油,灯笼就更加结实。

咱们的西兴灯笼

要一直亮下去

“我这灯笼土头土脑的,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喜欢了。”戴着老花镜的蔡雪安叹了口气,继续用毛笔画着手中那只灯笼上的骏马。

蔡雪安曾是一名铁路工人。父亲很早是做灯笼、编灯笼的,顺带做些竹子生意。二哥也是做灯笼的好手。

上世纪九十年代,50多岁的蔡雪安因为兴趣,闲暇时学起了做灯笼。没想到后来,他传承了这门手艺。

蔡雪安制作的西兴灯笼一年四季不断货,小的三五块一只,大的200多。他不指望赚多少钱,只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西兴灯笼。

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技术,退休之后,蔡雪安特意报了老年大学的国画班和书法班。从临摹名家的作品开始,一步步提高自己的画技,“当时老年大学我年纪最大了,开头画的时候自己看看都不像的,现在画画嘛,总比原来好得多了。”

西兴竹编灯笼,走过了千年的繁荣。和不少传统技艺一样,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他的女儿和女婿曾跟着他做了一段时间灯笼,因为不赚钱,不愿意干了。后来,侄女算是继承下来。

蔡雪安的名气依然响当当,来找他做灯笼的人还是有不少,每年也要做两三千只灯笼。

看着西兴古镇官河街上挂满了他亲手制作的红灯笼,老人还是蛮自豪的,“咱们的西兴灯笼要一直亮下去呀。”

元宵节,如果想要体验节日的氛围,可以去西兴古镇上转一转。

今年,你会在哪里过元宵节呢?你身边陪着的是最亲的人吗?你的饭桌上有哪一样必吃的菜呢?你是不是会提上一盏灯笼去串串门呢?如果你的元宵节足够有新意,请来小时新闻“社区那些事”晒你的元宵节。

(责编:张帆、张丽玮)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