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万年上山重磅亮相央视。
当天上午9时,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推出三集系列报道《稻从何处来》,长约8分钟。
当天上午10时,央视新闻客户端推出万年上山直播,时长45分钟。
与此同时,微博《央视新闻》、央广网、央视网、央视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各新媒体平台,都不约而同聚焦万年上山,全平台全方位全时段对万年上山进行轰炸式宣传,从不同角度对万年上山进行深入报道。
“‘不忘初心,追思先祖’,这45分钟央视直播是堂生动的文化课。”浦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徐利民第一时间将链接发在上山遗址联盟工作群,群情振奋。
万年上山在这个元宵佳节,向全国观众呈现了一道特别的新年佳肴。
三集连播探寻 “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
三集系列报道《稻从何处来》从不同角度,探寻“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
《走进上山文化特展 看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报道了1月15日至3月14日在浙江省博物馆举办的“万年浙江,从这里开始——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揭秘了稻米是怎么来的;《上山文化遗址: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还原了上山文化遗址发现的经过,以及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的重要意义;《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则阐释了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
在这个名为“万年浙江,从这里开始”的上山文化考古成果展上,最显眼的就是这粒碳化稻米,旁边陈列的三件文物,则证实了这粒米是怎么驯化来的。
上山遗址发现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在《走进上山文化特展 看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出镜,向全国观众介绍了万年稻米的驯化经过。
“这个大口盆里我们发现了大量的稻壳。上山遗址发现的百分之八九十的陶器里面都掺有稻壳,这充分说明一万年前的上山人已经在吃大米了。我们又发现了碾磨脱壳的工具,就是石磨盘和石磨棒。通过实验考古,脱壳效果很好。另外我们还发现了水稻的收割证据,就是石片石器,上山出现了一个关于早期稻作的证据链。”
蒋乐平在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强调,在全球稻作史上,这样完整的证据链最早出现在上山遗址。
特展中还展出了在义乌桥头遗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彩陶,考古学家对彩陶做了检测,发现了糊化淀粉残留物,符合早期酿酒的工艺。
蒋乐平说:“在先进稻作文明的支撑下,上山先民开始进入到了一种比较稳定的、有质量的生活,这和上山文化作为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是相吻合的。酿酒工艺,是对水稻利用的精深化的体现。”
在《上山文化遗址: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出镜的美国新墨西哥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博士沃特威尔斯,曾和蒋乐平一起出席2019年12月14—16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当年,上山文化作为浙江省唯一的考古研究成果,亮相第四届世界考古论坛。沃特威尔斯说:“水稻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能够将这方面的发现向前推到九千年以前,甚至到一万年或一万年以前,这实在是个非常令人惊喜的发现,也是个非常重要的发现。”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浦江上山遗址题词:“万年上山 世界稻源”,媒体曾多次报道袁隆平和万年上山的缘分,2020年10月21日,记者和蒋乐平、徐利民等一起,上门拜访袁隆平。袁隆平由衷点赞:“万年稻米啊,不简单!不简单!”
在《走进上山文化特展 看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中,也多次出现了袁隆平的画面:“上世纪60年代,袁隆平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选育和推广,单产较之前品种提高了20%到30%,并多次打破世界粳稻单产纪录,我国水稻产量实现了第二次大突破,其技术推广到全球各地。1996年,我国农业部正式启动‘超级稻’研究,产量不断提高。如今,大米已成为全世界人民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一粒米的万年演变史照亮历史星空,稻作文明亘古常新。
万年上山研究后继有人
元宵当天的直播现场就放在浙江省博物馆,主持人手举一颗汤圆出镜,开场白非常应景:“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想必大家一定会吃元宵。你们看,我手上的这个元宵,外皮是糯米。你知道吗?糯米是稻米的一种。任何一种食物, 它不仅是食物本身,背后承载的更多是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到一万年前,一起走近上山文化,看看万年前的稻米长什么样,万年前的稻作文化又是什么?”
直播当天,蒋乐平出差浦江,出镜接受采访任务的是两位年轻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副主任仲召兵、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瀚龙。
“他们讲得很好,比我还到位。”打电话采访时,蒋乐平正在看央视新闻客户端直播。
央视的重磅宣传,带火了万年上山的知名度,全国网友反响热烈,纷纷留言:
“一颗跨越万年的种子,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涨知识了,原来稻从浦江上山来。”
“转起,让更多人知道上山文化。”
“这粒米来头不简单啊!”
“稻从上山来,来之不易哇,要珍惜粮食。”
……
蒋乐平透露,万年上山亮相央视央广,这么集中、密集的宣传力度,还是第一次。
万年上山申遗呼声强烈
万年上山名气日甚。
就在元宵央视播出当天,浙江电视台派出团队进驻浦江县上山考古遗址公园,拍摄 “上山文化公开课”。
上山文化考古的重大发现,标志着中国和世界稻作文化、农业文化和农业文明的开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由于上山文化遗址分布范围广,涉及行政区划多。去年9月,包括19处上山文化遗址所在地在内,国内外上百名专家学者自发成立了上山文化联盟,约定每年在浦江召开学术研究会。去年11月,中国考古学会正式将上山文化确定为世界稻作文化起源地。
万年上山迈出了旷野走向文明的第一步,社会各界对其申遗的呼声日渐强烈。
著名考古学家、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为万年上山题词“远古中华第一村”。去年11月12—14日,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浦江召开,88岁高龄的严文明因身体原因无法亲赴盛会。远在北京的他发来祝福视频,明确表达了对上山文化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殷殷希望:“稻作农业世界第一、彩陶世界第一,这样的文化,这样的遗址,当然有资格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助力杭州西湖、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研究员陈同滨,也非常看好万年上山,多次前往浦江实地踏看。她说:“我们很庆幸有这么一个具有潜力的世界遗产。它不仅仅是中华文明的,更是人类文明史的。上山是继良渚之后,所有中国申遗预备名单中最具价值的一个项目。”
稻从何处来?穿越万年,见证历史。文明之花,从这里绽放,飘洋过海拥抱世界……
《德清践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县域方案》发布 人民网杭州6月26日电 (金忠耀)今天下午,2021浙江德清投资贸易人洽谈会开幕。本次德洽会以“数智共建 德创未来”为主题,以“经贸合作精准洽谈、高端人才强力聚引、营商环境优化提速、城市品牌全面推广”为主要内容,以“数智共建”为基底,以“线…【详细】
浙江:到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9以内 人民网杭州6月25日电 (王萧萧)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5日上午,中共浙江省委举行了“守好‘红色根脉’,打造‘重要窗口’”主题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王萧萧摄 发布会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新时代以来的…【详细】
2021浙江高考分数线公布:普通类一段线495分 二段线266分 人民网杭州6月25日电 (王萧萧)25日,2021浙江高考成绩及分数线公布。普通类:第一段495分;第二段266分。6月25日晚上20:30左右,考生即可登录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www.zjzs.net)、浙江考试微信或浙里办APP,凭准…【详细】
6月26日,航拍中国动漫博物馆。该馆通体呈白色,形似祥云。人民网 章勇涛摄
中国动漫博物馆6月26日正式开馆 人民网杭州6月26日电 (王萧萧)6月26日上午,全国首家“国字号”动漫博物馆——中国动漫博物馆在杭州正式开馆。 据了解,中国动漫博物馆是经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动画学会批准成立的“国字号”动漫博物馆,也是杭州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和“动漫之…【详细】
浙江桐庐:5G赋能促畲乡蝶变 一亩田、千斤粮、百斤鱼、万元钱,在浙江桐庐莪山畲族乡沈冠村,村民们靠种田养鱼就走上了致富路。 “过去,我们村每亩地收益不足500元。能实现万元的突破,都靠科技助力。”沈冠村党总支书记黄金源说。 稻田里的传感器可实时收集数据。人…【详细】
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诵读活动。人民网 章勇涛摄
“党旗下的诵读”系列活动在杭州富阳启动 6月24日晚,“党旗下的诵读”系列活动在杭州市富阳区龙门古镇启动。 作为“党旗下的诵读”系列活动的开篇首场活动,《筑梦富春·党旗下的诵读》由“初心”“奋斗”“征程”三个篇章组成,以沉浸式表演形式,结合朗诵、红色话剧、歌舞等多种艺…【详细】
“双西”合璧精彩蝶变 “杭州西湖日”活动正式启幕 人民网杭州6月24日电 (金忠耀)今天下午,庆祝杭州西湖申遗成功十周年、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一周年暨“杭州西湖日”活动正式启幕。 行吟山水,一湖潋滟千年。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详细】
浙江泰顺:科技特派员送技术下乡,助农共富裕 科技扶贫,建功立业。在浙江泰顺县,助农致富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有一座大大的舞台。 2003年4月,浙江省第一批101名科技特派员走进泰顺田间地头,到今年已是18个春秋。科技特派员们以党建为引领,以“科技e联”党建联盟为平台,跋山涉水、走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