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婺城:数字化改造赋能社会治理

孙武斌

2021年03月15日10:23  来源:金华新闻网
 
原标题:数字化改造赋能社会治理

  当前,数据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数字化转型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金华婺城区充分统筹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思维、数字化认知,不断加大数字化、智能化在社会治理中运用的力度和深度,让社会治理更精细更高效。

  5G移动警务站助推“大治理”

  “电信诈骗常见手段包括:冒充公检法人员、冒充中奖、推销假冒保健品……”3月14日,一辆停在金华婺城区江北西市街商圈,车牌号为“阳光联席001”的“小黄车”,向过往市民宣传电信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段和预防方法,引来市民围观。

  这辆“小黄车”是婺城公安分局城中派出所牵头,联合社区、移动公司等单位参与配合打造的数字化移动警务站,具有宣传服务、预测预警、现场监护、处置指挥、移动看护五大功能。

  “‘小黄车’车身四周及车顶上共安装5个高清摄像头,与各街道固定摄像头相互照应,大大提升辖区的安全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城中派出所所长施健航介绍。

  据悉,若“小黄车”检测到区域聚集人口数量超过设定阈值,系统感应到后会第一时间向平台发送报警短信,让派出所增派人员开展秩序维护、及时处理突发状况。施健航介绍,“小黄车”作为“城中公共安全预测预警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形成一张独具特色的区域热力图,能更好地提升辖区的基层治理智慧化水平。除此之外,作为首个数字化移动警务站,还兼具现场处置等功能。

  “感觉这‘小黄车’十分亲切,就好像民警时时刻刻就在我们身边,很安心。”过路群众纷纷点赞。“小黄车”的投入使用,不仅为辖区群众提供便利,还为辖区的基层治理注入全新活力。

  智慧安防让群众尽享平安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婺城区城北街道不少区域正经历着从城郊接合部向城市核心区的快速转变,后城里村就属于这样典型的一个城中村。

  “由于市区二七新村、洪源村的拆迁,原先居住在该地的大量流动人口纷纷前往后城里村居住,使得该区域的常住人员、流动人口比一度高过1∶10的倒挂比例。”城北派出所所长方仪军坦言,这给治安管理带来挑战。同时,方仪军表示,有了智慧安防,实现流动人口社会化治理就有了基础。

  其实,早在几年前,城北派出所就联合城北街道、五星社区对该城中村实行“物业式”治理改造,通过建立智能卡口,安装智能门禁,建设智能充电桩,织密巡逻防控网络等措施,强化源头治理、源头查控,实现防控全时空、全方位。

  针对流动人口多居住在出租房的情况,城北派出所结合本地实际,极大提高了流动人口登记率和准确率。

  此外,通过深入推广“雪亮工程”,现在后城里村的重点区域、公共区域监控覆盖率、完好率达到100%。村里仅党员、房东、农户自建监控就达到786只。村里还组织了巡逻队,配合派出所巡防队员一同开展巡更执勤。“现在人、车进出都有卡口、门卫,电动车充电难、私拉电线等问题也都解决了,感觉整体环境水平上了一个台阶,很有安全感。”居住在此的房客小徐称赞道。

  数字“神经元”激活“小单元”

  在婺城区新狮街道勤俭社区,有200多名留学生租住在此,留学生聚居密集给服务管理工作带来挑战。为此,由当地派出所牵头,街道主导在勤俭社区设立境外人员服务中心,创新打造“六方协作管理”机制,构建境外人员学习、工作、生活关系网,不断提高多元化基层治理的规范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

  “除此之外,我们还积极开拓创新路径,建立‘1+1+1’微型洋网格,即在‘六方协作’的大网格环境下,新建由一名辖区民警、一名洋格长、一名社区工作者组成的微型洋网格体系,将洋网格纳入链式微信塔群,形成信息闭环、快速反应的联动治理网,确保网格化基层治理全覆盖、无死角、无遗漏。”新狮派出所所长金有新说。

  近年来,婺城区探索实行“一楼一长”“一队一长”“一院一长”治理模式,在现有133个社区、189个行政村网格基础上按楼道、街巷、生产小队进一步细分,吸纳物业公司人员、业委会成员、平安志愿者、“格姐”、小队长等作为新一批“微网格长”,搭建村社微网格6632个,并按网格规模配备1~3名网格员,有效破解村社管辖范围广、人口基数大、治理难度大、专职人员少难题。

  在充分发挥微网格员层层到户的“蜂巢”优势基础上,灵活运用“雪亮工程”、“红动婺城”、综治视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手段,实现“人网”“数网”双网联动覆盖,打造“大数据+微网格”无缝衔接的高速治理模式,做实“网格服务、网格事件管理、重点群体稳控”工作。截至目前,街面“微网格”参与解决格内事务4366件,提供营业执照代办等服务事项218件,群众满意度100%。

(责编:艾宇韬、张丽玮)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