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互助、水滴互助……网络互助平台接连关停

疲态渐显下互助产品还有未来吗?

2021年04月02日11:26  来源:杭州日报报业集团
 

  “一人生病,众人均摊”——曾以该模式吸引来大量互联网用户的网络互助平台“水滴互助”,刚刚于3月31日晚6点正式关停。

  而就在几天前的3月24日,另一家网络互助平台元老——“轻松互助”也宣布正式终止互助计划。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去年9月百度旗下“灯火互助”正式下线,今年1月“美团互助”退圈……短短半年时间内,一度火热且被互联网巨头看好的网络互助产品似乎正在排队离场。

  主打公益的互助产品如今已然疲态渐显,它还会有未来吗?

  现状从高光到挣扎

  自2011年首个网络互助平台“抗癌公社”成立至今,“网络互助”转眼间走过了十年。凭借低廉的费用、简单直接的产品形态,各类网络互助产品俘获了大量用户,市场上互助平台量、用户数也是急速扩张。

  2016年4月,“轻松互助”成立,据其官网数据显示,5年时间共救助8934位患病会员。同年5月,“水滴互助”上线,公司公告显示,近5年的时间,其累计帮助21235位会员分摊了大病和意外互助金。

  2018年,支付宝旗下“相互宝”面世,短时间内以超强的“吸粉”能力开启了“网络互助”行业的高光时刻。

  2019年来,滴滴、苏宁、美团、微博、奇虎等互联网公司纷纷入场,用户数激增。有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底,全国就有3.3亿人加入网络互助平台。

  然而近两年,网络互助的“行情”却开始急转直下。在同心互助、17互助、蒲公英互助、蝌蚪互助、比邻互助等部分相对较小的互助平台陆续关停后,百度、美团等互联网巨头,以及轻松、水滴等网络互助平台元老也接连发布公告,宣布剥离互助业务。

  如今,市场上的网络互助平台已经所剩无几。与此同时,今年以来,支付宝旗下“相互宝”平台分摊人数也在下降——从今年1月第一期的10100.76万人下降至3月第二期的9463.49万人。两个月内,分摊人数直接缩减了637万人。

  短短两年,网络互助平台的“冰火两重天”,在数据上已可见一斑。

  问题并非持牌经营

  记者了解到,“网络互助”计划是一种类保险产品——在满足健康告知等前提下,消费者可以加入互助计划成为会员,获得一定的大病、意外风险保障。

  从该产品运行模式看,用户每个月分摊几元到十几元,就能获得几十万元的互助保障。这本应是一件好事,也有着旺盛的用户需求,可各家平台为何纷纷选择离场?

  “本质上,网络互助不是保险产品,不会像保险产品一样有监管部门的监管,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公司电子商务部总经理徐新宇告诉记者。

  正如徐新宇所言,采访中,多位保险业人士直言,网络互助产品自面世以来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商业保险的特征,但一直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标准,处于“无人监管”状态。

  2020年9月,银保监会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局发文指出,网络互助平台会员数量庞大,属于非持牌经营,涉众风险不容忽视。“部分前置收费模式平台形成沉淀资金,存在跑路风险,如果处理不当、管理不到位还可能引发社会风险。”

  “网络互助产品形态简单、保障门槛低、分摊模式清晰、操作方便,作为新事物是值得肯定的。但它在核赔模式、兜底机制方面与传统保险存在着重大差异。”徐新宇评价,除了缺乏监管外,其还存在财务管理不透明、理赔不透明等问题。

  “比如,每期分摊公示几百上千人,但用户没有精力去一一验证。大家并不知道分摊的钱到底去了哪里,是否真正帮助到其他会员,有没有形成无监督下的资金池等等。”

  中国金融科技50人成员周运涛则分析称,网络互助金融属性突出,涉及海量用户,一旦平台经营出现问题,将隐含金融风险。他认为,随着监管趋严,涉及上亿用户的网络互助行业,将无法游走在模糊边界中,调整在所难免。

  未来还会有未来吗?

  监管趋严之外,网络互助平台在商业模式上弊端似乎也开始显现——随着分摊人数下降、救助人数增加,意味着每个人的分摊金额也在增长。

  杭州市民李莹莹已加入某网络互助平台三年。“一开始,每期分摊不到5毛钱,但如今每期分摊已经到了6块多。半个月一期,一年下来也要150-180元,并不便宜。”她说,去年6月,杭州推出59元的“杭州市民保”,她第一时间就买了。“每天不到2毛钱,享有200万元保障。”

  除了“市民保”,今年1月杭州还推出了“西湖益联保”,一年150元即可获得300万元的保障。记者发现,截至3月31日,已有超470万杭州市民购买。

  “惠民保”类产品往往由各地政府和保险公司联合推出,近两年此类保险产品的热销,也与网络互助产品的“退潮”形成了鲜明对比。

  负责“杭州市民保”项目的杭州金投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磊认为,“惠民保”类产品并不是导致网络互助平台迎来关停潮的主要原因。“网络互助是给付型的,类似保险中的重疾险;而‘惠民保’类产品是医疗险,属于报销型。两者不能相互替代,更应该被视为一对‘好搭档’。”

  姜磊告诉记者,网络互助产品有着很好的“初心”,其运作模式提高了资金和机构的运行效率。“与传统保险公司相比,网络互助产品与客户每半个月就有一次信息交互,用户的体验也更好。”

  那么未来,网络互助的模式是否会难以为继了呢?

  金融科技专家苏筱芮认为,网络互助最终只有两条路:一条是成为持牌机构,在监管框架内展业;另一条则是被定性为非法金融活动,遭洗牌出局。

  在徐新宇看来,保险产品线上化是大趋势,未来需要多种保险形态来满足14亿国人的需求,网络互助平台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探索。“不建议一刀切,期待监管方建立适应网络互助特点的监管体系,比如通过政府制定规则、符合条件的企业参与,来走一条政府与社会共建的路子。”

  姜磊的观点也与他们不谋而合。她表示,作为一种底层兜底的类保险产品,低成本解决重疾风险的需求仍然普遍存在。“但是有一点,在资本面前,我们永远不可能只用道德来实现自我监督,只有依靠制度,才能实现规范监管,真正把这条路走好。”

(责编:艾宇韬、康梦琦)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