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兰香每每回想决定加入红日亭的那一天,她总觉得是那一天的决定,改变了之后的人生。
在温州,没有人不知道红日亭。夏烧伏茶冬施粥,50年来,风雨不歇,红日亭以它淳朴的爱心、绵长的付出感动一座城,被誉为温州的精神高地和慈善地标。
孙兰香在她退休之后那个新年的第一天加入红日亭,给自己一个寓意:“新的开始”。那一天之后,拥有了“志愿者”这个新身份的孙香兰,全身心投入到了红日亭的工作。
十多年来,在孙兰香的组织带领下,红日亭服务的广度和深度都有了极大的提升,更把志愿服务的精神带到全国。
2020年,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红日亭》入选为央视电影频道“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主题影片之一。一位年轻的网友观看后发表影评:电影《红日亭》展现出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公益,故事里面有志愿者们的喜怒哀愁、有生活的酸甜苦辣……每个人都展示了自己做志愿者的意义。
至于孙兰香做志愿者的意义,她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退休老人”孙兰香:
全身心奉献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孙兰香年轻时在温州市鹿城区五马街道华盖社区担任社工,因工作关系接触到了红日亭,深切感受到那“一粥一茶”背后的温情。那时她就觉得自己和红日亭有缘,希望自己退休后能在这个精神家园里奉献自己的全部。
2009年退休,2010年的第一天,孙兰香加入红日亭。
孙兰香出生于1951年。在她的小时候,家里穷,她的母亲总是要求一家人随手关灯,不能浪费电,可是每到傍晚,她总会在家门前的小巷里点上一盏灯,为路人照亮回家的路。吃饭时,家里的兄弟姐妹们每天只能分到少量的口粮,可对行乞的人却格外慷慨。小时候的孙兰香并不能理解母亲的行为,随着自己的长大便慢慢懂了。孙兰香说,母亲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她做人要积德行善。母亲的行为深深影响了她的一生,她也希望用自己的力量感染身边的人。
有一种快乐叫助人为乐,有一种品德叫助人助己,这是红日亭一年到头忙忙碌碌,而从不计回报的所有志愿者所信奉的。
作为红日亭的“亭长”,孙兰香从2010年到现在,在红日亭已义务工作了十余年。这4000多天里,除了摔伤休息了12天以外,她几乎没有请过假,也没有外出过夜旅游过,平时里也很少逛街、聚会……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红日亭里。
“亭长”孙香兰:
传承与升华志愿服务精神
红日亭是温州东门的一个小凉亭,1972年夏,五六位退休老人萌于原始、淳朴的爱心,自发在红日亭向路人免费供应伏茶。
红日亭的伏茶是用了夏枯草、荷叶、竹叶等18种草药烧出来的,既祛火不伤胃,又好喝,因此深受大家的喜爱。
2006年冬天,红日亭的志愿者们筹集了三、四千元置办了锅碗瓢盆,开始施粥。
一年又一年,红日亭夏烧伏茶冬施粥的美名逐渐宣扬开来了。
2012年,红日亭进行了改建,修建了风雨长廊。2020年,红日亭挂上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站牌子,真正成为温州新时代文明实践的“重要窗口”。
随着爱心的积累与延伸,如今红日亭除了夏日的伏茶,还有冬日里的热粥、二月二的芥菜饭、清明节的清明饼、端午的粽子、八月十五的月饼、冬至的汤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粥和新年的年糕等等。随着不断深化“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红日亭越来越被人们熟知、传颂。
不仅如此,随着移风易俗新风的倡导,到“慈善地标”给宝宝过文明庆生、给老人祝寿的市民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红日亭全年举办公益喜宴130余场,成为“喜宴的网红举办地”。
红日亭善举一做就是近50年,志愿团队越来越强大,从最初的5位老人发展至今天的40多人团体。志愿者们每年365天风雨无阻行善。施粥每天需用50多斤大米,夏天伏茶每天要烧四到五吨。他们的爱心惠及外来务工者、生活清贫者、孤寡老人、城市清洁工和过往行人等,还送到BRT等有需要的单位。
红日亭现已成为高校和中小学校的爱心实践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神也不断在全市青少年群体中传播开来。许许多多的中小学生乐此不疲,纷纷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在学雷锋志愿服务岗上奉献自己的爱心。每年暑期,受红日亭的影响,散布在温州鹿城区大街小巷的80多个伏茶点上,每天都有上千名学生来帮忙端茶送水,为高温下的市民奉献爱心。
红日亭也从一个小小的伏茶点,蜕变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品牌影响力。
“抗疫战士”孙兰香:
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红日亭的志愿者们还把慈善拓展到凉亭之外。
在新冠肺炎抗疫期间,温州作为重灾区,红日亭在孙兰香的带领下有序组织参与助力疫情防控工作。在看到防疫卡点值守人员通宵达旦,孙兰香等人操起了“旧业”,做糯米饭、炒粉干等,不畏风险、兵分多路为防疫执勤点和卡口的工作人员、义工志愿者等送爱心早餐和夜宵。从大年初一到“五一”期间,每天送出近一千份抗疫物资。
“卡口和隔离点的执勤人员和防疫工作人员很辛苦,为了我们这个城市的防疫,加班熬夜,我们要让他们吃上爱心餐。”孙兰香笑着说,“善,是新时代温州人精神最好的体现!”
孙兰香带领着这一群最年长的“战士”在志愿工作上风雨无阻、同舟共济,为打赢这一场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防台抗台,红日亭志愿者也年年在行动,给市区受灾安置点送去方便面、粥、热水等生活物资,解决大家的燃眉之急。此外,红日亭从各个渠道了解帮助的对象,帮助社区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以及给特殊学校捐款捐物,让没钱治病的人获得健康资助,资助贫困大学生求学……红日亭志愿者们把他们的爱心撒向这座城市的各个角落,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怀。
据统计,红日亭每年赴各地开展扶贫帮困、帮老助老、助残扶医等义工服务460余场,服务社区50余个,惠及人数18.68万人,捐助善款70余万。
头顶“光环”的孙兰香:
老有所为才是最美的事
由于受红日亭志愿服务精神的大范围辐射,夏送伏茶冬施热粥的公益慈善点已遍布全市,一杯茶一碗粥述说着温州城温暖的故事。红日亭也因此成为温州一张亮丽的“道德名片”,同时,红日亭也是五马街道辖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基地。
作为“全国学雷锋示范基地”,红日亭多年来坚持不懈地扶贫帮困活动,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社会号召力和影响力,带动了一大批愿意为扶贫帮困献爱心的企业和人士。
孙兰香每每回想决定加入红日亭的那一天,她总觉得是那一天的决定,改变了之后的人生。她说:“红日亭于我是家,红日亭之人于我是家人,红日亭之事于我是家事。”
经过多年努力,当孙兰香抬头的时候,发现自己头上多了许多光环:温州市人大代表、最美浙江人、最美志愿者等等。但她说,这些荣誉对于我这个年近七旬的老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能在红日亭当志愿者,是社会给我的机会和平台,能为大家提供一点点绵薄之力,让我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才是最好最美的事。
《德清践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县域方案》发布 人民网杭州6月26日电 (金忠耀)今天下午,2021浙江德清投资贸易人洽谈会开幕。本次德洽会以“数智共建 德创未来”为主题,以“经贸合作精准洽谈、高端人才强力聚引、营商环境优化提速、城市品牌全面推广”为主要内容,以“数智共建”为基底,以“线…【详细】
浙江:到2025年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9以内 人民网杭州6月25日电 (王萧萧)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25日上午,中共浙江省委举行了“守好‘红色根脉’,打造‘重要窗口’”主题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王萧萧摄 发布会结合“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新时代以来的…【详细】
2021浙江高考分数线公布:普通类一段线495分 二段线266分 人民网杭州6月25日电 (王萧萧)25日,2021浙江高考成绩及分数线公布。普通类:第一段495分;第二段266分。6月25日晚上20:30左右,考生即可登录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网站(www.zjzs.net)、浙江考试微信或浙里办APP,凭准…【详细】
6月26日,航拍中国动漫博物馆。该馆通体呈白色,形似祥云。人民网 章勇涛摄
中国动漫博物馆6月26日正式开馆 人民网杭州6月26日电 (王萧萧)6月26日上午,全国首家“国字号”动漫博物馆——中国动漫博物馆在杭州正式开馆。 据了解,中国动漫博物馆是经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动画学会批准成立的“国字号”动漫博物馆,也是杭州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和“动漫之…【详细】
浙江桐庐:5G赋能促畲乡蝶变 一亩田、千斤粮、百斤鱼、万元钱,在浙江桐庐莪山畲族乡沈冠村,村民们靠种田养鱼就走上了致富路。 “过去,我们村每亩地收益不足500元。能实现万元的突破,都靠科技助力。”沈冠村党总支书记黄金源说。 稻田里的传感器可实时收集数据。人…【详细】
庆祝建党100周年大型诵读活动。人民网 章勇涛摄
“党旗下的诵读”系列活动在杭州富阳启动 6月24日晚,“党旗下的诵读”系列活动在杭州市富阳区龙门古镇启动。 作为“党旗下的诵读”系列活动的开篇首场活动,《筑梦富春·党旗下的诵读》由“初心”“奋斗”“征程”三个篇章组成,以沉浸式表演形式,结合朗诵、红色话剧、歌舞等多种艺…【详细】
“双西”合璧精彩蝶变 “杭州西湖日”活动正式启幕 人民网杭州6月24日电 (金忠耀)今天下午,庆祝杭州西湖申遗成功十周年、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一周年暨“杭州西湖日”活动正式启幕。 行吟山水,一湖潋滟千年。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被…【详细】
浙江泰顺:科技特派员送技术下乡,助农共富裕 科技扶贫,建功立业。在浙江泰顺县,助农致富的科技特派员队伍,有一座大大的舞台。 2003年4月,浙江省第一批101名科技特派员走进泰顺田间地头,到今年已是18个春秋。科技特派员们以党建为引领,以“科技e联”党建联盟为平台,跋山涉水、走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