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海岛振兴之路 蚂蚁岛精神历久弥新

张丽玮

2021年05月28日13:27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蚂蚁岛很小,陆域面积不足3平方公里,在广袤的海洋里小得宛若一只蚂蚁;蚂蚁岛却又很大,老一辈创造的“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一直在发扬光大,伟大的奋斗精神指引着他们将家乡建成幸福小岛。

走进蚂蚁岛创业广场,几名穿着蓝色碎花衣的妇女坐在树荫下搓着草绳、织着渔网,向游客讲述这座小岛曾经的奋斗故事。

一上岛,便能看到代表蚂蚁岛精神的“艰苦创业 敢啃骨头 勇争一流”12个字。人民网 张丽玮摄

建国初期,蚂蚁岛一穷二白。岛民长期靠近洋张网作业方式捕捞,生活很艰苦。

建设海岛,缺资金、缺物资,是伸手向国家要,还是靠自己?蚂蚁岛人民决定自力更生。陆域面积小,他们便将目光再次投向了大海,决定发展渔业,向海洋要资源。

1953年7月,乡党总支提出要打破亘古以来单一的近洋张网作业方式,到远洋去捕鱼。但是,外海作业需要造大捕船。

岛民演示搓草绳的方法。人民网 张丽玮摄

怎么办?为了筹集足够的买船钱,全岛妇女用3个月时间搓了12万斤草绳。又通过草绳织就草绳网,用来捕海蜇,赚了9600元钱,购买了小岛第一艘大捕船,并将其命名为“草绳船”。

继“草绳船”之后,全岛村民自发捐献450余只铜火囱,变卖家里的金银首饰,兑换来9500元现金,购得另一艘大捕船——“火囱船”。蚂蚁岛迈出了渔业大发展的脚步。

1955年的账本,记录着出海捕鱼后岛民的收入变化。人民网 张丽玮摄

当时,依靠出海捕捞,岛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变。在蚂蚁岛创业纪念室内,还保留着蚂蚁岛生产合作社社员的收入账本。从账本上可以看到,1955年,不少社员一个月能拿到二三十元的收入,这在当时算得上高收入了。

从小船换大船,从合作社船到自家买船出海,蚂蚁岛上的百姓生活日益富足。

李河珠是蚂蚁岛岛民,家里世代是渔民。今年71岁的的李河珠是蚂蚁岛变化的见证人,也是受益者。

“现在不一样啦!靠出海捕鱼,儿子一年能赚100多万元。”搓着草绳的李河珠骄傲地说,家里的船越换越大,自己也过上了舒心的养老生活。她希望,搓草绳的奋斗故事可以让更多人知道。

蚂蚁岛居民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很干净。人民网 张丽玮摄

除了岛民的生活水平,蚂蚁岛的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蚂蚁山,蚂蚁山,蚂蚁原是‘癞头山’。山上是石岩,山下是沙滩。”这句顺口溜,曾经是蚂蚁岛风貌的真实写照。

如今,走进蚂蚁岛,道路整洁,绿树茵茵。曾经的“癞头山”变成了森林面积1760亩、覆盖率超70%的“生态绿岛”。

近年来,蚂蚁岛又在舟山全市海岛中率先实现全岛物业化管理,垃圾分类处理实现常态化运行,先后获得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等称号。

扬帆集团东海岸造船厂负责人黄瑞昌感触颇深:“2018年,公司选择在蚂蚁岛建厂。这几年,蚂蚁岛变化很大,路上干净了,环境美了,来的游客也多了起来。”

据统计,2018年6月至2021年4月,蚂蚁岛旅游人数达50余万人次。

蚂蚁岛日新月异的变化,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此创业,来自安徽的李峰便是其中之一。2018年,在朋友的安利下,李峰来到了蚂蚁岛,开了一家餐饮店。

李峰将蚂蚁岛精神写在了自家的“蒙古包”上。人民网 张丽玮摄

“去年共接待游客2000多人次。忙的时候,一天能接待100多人同时用餐。”为了最大限度安排好客人就餐,李峰在院子里安放了两个“蒙古包”当餐厅。刚开始只要夫妻二人就够了,现在招聘了6个人帮忙才忙得过来。

“想要过好日子,就得不怕吃苦、靠自己拼出来。”李峰将“艰苦创业 敢啃骨头 勇争一流”12字印在了“蒙古包”上,他说,这是一名新蚂蚁岛人对蚂蚁岛精神的认可。

面对一穷二白的生活,蚂蚁岛人不怨天尤人,而是从艰难中奋起,靠双手和苦干改变命运。“搓草绳”的旧事至今讲来仍鲜活而感人,历久弥新。时代在变,但“艰苦创业 敢啃骨头 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永不过时。

(责编:张丽玮、康梦琦)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