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艺焕发时代光彩

杭州:大运河畔有个热热闹闹的“非遗会客厅”

姜雄

2021年06月11日13:28  来源:杭州日报
 

  6月10日,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杭州市的萧山区花边制作技艺、建德严东关五加皮酿酒技艺进入项目名录,拱墅区农历二十四节气(半山立夏习俗)进入扩展项目名录。前不久,2020年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评估指标数据》发布,杭州市非遗保护发展指数评估总得分位居全省第一,是杭州连续第三年荣获该指数总得分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

  拱墅区“传统工艺工作站”在拱宸桥边挂牌已经两年了。在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畔,这一抹熠熠生辉的非遗光芒,不仅照耀着现实世界里这条著名的翡翠般的河流,更折射出时光长河里留存下来的精神瑰宝,展现了杭州对“传统工艺如何在城市发展中振兴”的全新探索。 一手牵着传承人和传统工艺,一手牵着政府、企业和高校,这个工作站培育和孵化融入当代生活的非遗产品和企业,提升传统工艺核心技艺,让非遗焕发夺目的时代光彩。

  多方力量汇融 相聚热闹“非遗会客厅”

  走进古色古香的传统工艺工作站,浓郁的非遗气息扑面而来。

  竹编、铜雕、古琴、皮雕、剪纸、风筝、油纸伞……大厅里,全国各地的多彩非遗资源和特色风物正在这里展示。展销空间里,剪纸纹样的麻布挎包、造型时尚的陶瓷茶杯,精工镂刻的金属书签……只要喜欢,便可买了带回家。体验空间里,整齐摆放着矮凳和长条桌,游客可以在这里DIY各种非遗项目。

  既有常态化的展示,又有各种不定期的交流、研讨、体验,偶尔还有发布活动——竭力打造“大运河非遗会客厅”,建设具有特色的城市传统工艺工作站,正是这个工作站的目标所在,也是创建浙江省大运河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的一种举措。

  这个“非遗会客厅”采用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由拱墅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设立并指导,由非遗企业和文创公司运营,传承人入驻,高校专家团队提供智力支持。政府、企业、高校、传承人,各司其职,共同发力。

  随着浙江大学城市学院、西泠印社印泥制作研究中心实践基地、老开心茶馆等十多家单位结成联盟在这里汇聚,一个热热闹闹的“大运河非遗会客厅”渐渐成型。

  “如今,这里的人气越来越旺。尤其是晚上,到运河边散步的游客,会三三两两地来到这里,逛一逛,坐一坐,看一看非遗,有的还会买点喜欢的文创产品,十分惬意。”工作站负责人说。

  再现再造再生 传统工艺融入当下生活

  “非遗会客厅”的高人气,得益于大运河的吸引力,更得益于非遗的魅力。在这里,非遗得到了再现、再造与再生,得到了活态化的呈现。

  这几年,工作站调研了拱墅区的90余个非遗项目,拜访了50多位传承人,拍摄纪录片2部,照片6万张。这些成果,都以实物、图片、视频等形式向观众“再现”古老非遗。

  工作站联合高校开展了“一河串百艺”创新设计营活动,以天竺筷、青瓷和铜技艺等非遗项目为重点,对产品进行创新设计,并进行落地生产,实现了对非遗的“再造”。

  今年立夏节,工作站又把“半山立夏习俗”搬到运河边,让游客亲身体验“称人”习俗,制作“半山泥猫”,品尝“乌米饭”。丰富的体验活动,让非遗以前所未有的感知方式在市民心中“再生”。

  工作站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前期的摸索,今年工作站明确了构建“三平台四中心”的思路(即传统工艺产品展示展销平台,非遗企业、传承人、专家和设计师交流平台,非遗文创产品发布平台;非遗IP研究中心、非遗研学和教育中心、非遗创新转化研究中心以及工作站联络交流中心),有望让传统工艺更加融入市场,融入城市,融入当下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工艺工作站是一个以人为核心,以合作共赢为基础,以产品市场为成果的文化地标。”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处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拱墅区传统工艺工作站在“提升核心技艺、扩大传承人队伍、推广品牌、打通产学研一条龙”等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取得了亮眼的成绩。“未来,希望能够以点带面,以拱墅站作为样板,在全市范围内加快推进工作站建设,全面推动杭州传统工艺振兴发展。”

(责编:艾宇韬、康梦琦)

原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