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有多美就有多难

人民日报浙江分社记者 顾春

2020年01月17日16:16  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提炼内核才能找准定位

用文化包装村庄

2017年7月,一个年轻女子,揣着梦想来到大陈村。她叫郑舒阳,炫嘉(北京)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她的实验项目是:以文创赋予能量,激活乡村文化,带动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让郑舒阳跟汪衍君接上头的,是给大陈村写村歌的何蔚萍。何蔚萍曾经是江山市分管文化的副市长,在她任上,主持了清漾毛氏宗祠、廿八都古镇等著名文化景点保护开发。偶然的机会下,她认识了祖籍江山、在北京创业多年的郑舒阳,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理解让两人一拍即合。此时,郑舒阳正在物色一个村庄,欲通过对乡村注入文化活力,呈现乡村产业新场景,加速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提供现代化的文化消费场景塑造。跟着何蔚萍来到大陈村后,她发现,这里不仅环境优美,村民具备卫生意识和文明意识,是中国村歌发祥地,有一位很愿意做事的村支书。这些都是她所需要的要素。她决定,把大陈作为她乡村振兴试验的第一站。

郑舒阳跟汪衍君谈起了她的考察心得:村里每年50多场演出,村民都争着上台,不让上去演还红脸质问。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的就是这种群众的参与度。很多古村落,为啥产业经济难发展?就因为没有人,成了空心村。她摆出了自己的计划:打造有新生命新业态的美丽乡村,吸引更多人来大陈村,听这里的故事,歌声,把农副产品带走。不但要吸引游客来,还要把在外打工的游子吸引回来创业,乡村振兴就不愁不成功。

汪衍君连连点头。他记得,刚开始号召大家唱村歌,有村民问,我们靠唱歌能赚钱吗?汪衍君回答,心情愉快,学会鼓掌、微笑,首先唱歌会赚到健康。再下一步,等村歌变成经济,就能富脑袋也富口袋。“现在看来,这个梦想何尝不能实现呢?把大陈故事变音乐剧,变成旅游商品,老百姓开开心心把大陈村的乡村音乐唱出去,那场景多迷人!”

郑舒阳提出大陈村的“3.0模式”,用一系列文化包装和策划打造品牌,用品牌赚钱:农副产品从标准化做起,种一棵菜,土壤,种子,种植,成品,都要有标准,让消费者看到大陈品牌就信任;村歌文化,宗祠演出,美食街……用丰富的特色文化,吸引更多城市人来乡村消费。形式上,采用合作制、股份制、统一经营模式,每个村民都有自己的股份,参与到团队经营里。“文创,决定产品是金娃娃是木石头。”郑舒阳说。

文创赋能,打造不一样的大陈。急于再次突破的汪衍君,同郑舒阳一拍即合。

2017年7月,郑舒阳带领文创团队,来到大陈村。

经济合作方式,就是所有销售商品用同一个二维码收款,10%是郑舒阳公司的管理费,其他给村民自留。此外,公司再拿出15%股份给村民,公司运营收入大家共同受益。

美好的梦想有了,目标有了,实际操作时,郑舒阳还是遇到种种艰难。

首先是如何与村干部沟通,如何改变村民的观念。没有捷径,只有用最笨的办法,带着团队走家串户,一点一滴同村民聊。

刚开始,村民根本不信,他们端着饭碗,在第一个改造的院子门口围着看。看着看着,部分村民心动了,提出了愿意跟着他们一起尝试。

难题比想象中更多。

缺人是村里的最大问题。青壮年都出门了,留下的都是老人孩子,连妇女都很少,招工特别难。要让更多人参与,尤其想把在城里待惯了的村民拉回来,成为合作伙伴,一起建设乡村,拿不出几把刷子,肯定不行。

郑舒阳的“刷子”之一,是同大陈村民共同成立公司,一起运营,谁参与,谁管理,谁受益。

然而观念冲突马上就来,村民不这样想,他们问,你们带来多少钱?能让我们马上富裕吗?都希望直接就给发钱。商业理念背离更大,有一回,村里举办商业活动,郑舒阳坚持,只要是商业活动就一律得收费,本村村民也一样。这不是与农村传统观念相悖!双方气得拍桌子,谁也说服不了谁。

第二天一早,就在郑舒阳一筹莫展时,发现汪衍君领着一百多位村民,已经把所有道路的收费口准备妥当。“他们来这里不容易,我们要支持他们。”汪衍君说,同传统不一样的,咱们也得尝试!

困难一个个克服,一步步向前走。大陈的优势是,政府已经做好基础改建,公司需要做的,是软性提升和深层次的文化赋能、农副产品挖掘。

比如,原本村民种黑豆卖黑豆,门口一个小马扎,摊几个装豆的塑料袋就行。现在改成“黑店面”,整个店铺设计装修都是暗黑的;面店是“大陈见面”;红茶取了“山野之吻”品牌,布置了雅致有趣的品茶室;麻饼小哥现做现卖,配合一段顺口溜和精巧的手上功夫,常被游客拍视频上传,点播率还颇高……

更多细节在一一订正,连上一轮村子改造时,裸露的几条落水管,都被用木格子“隐蔽”起来。

人才不断参与进来,最激励人心。

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来考察、合作。江山书院读书会发起人冯玉明来自北京。初到大陈村,她感觉很振奋:“乡村振兴,阅读缺位肯定不行。但怎么把读书项目引入到社会的末梢?大陈可以做出示范。有人觉得让农村人都读书太难了,我却认为村里的文脉激发不够,未来大有潜能。”

她提出了很多新鲜的点子。比如看好在大陈村读书的体验感,准备在古建筑办一场24小时“论语接力”,点子一提出,就招来一片欢呼。古祠明烛,读书至晓天,这样的活动很受阅读社团欢迎,但这样的策划和组织能力,只有大城市来的专业人士才有。

村里冒出的一批特色小铺,经营者基本都是外来创业者。

大陈村组织了一次青年创意大赛,请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设计师来大陈村看看,同村民结对子共同打造产品。

温州人郑瑞忱是个九零后,来大陈开了一个奶茶店。问他为何而来?小伙子沉稳地说,他是一名设计师,开这个奶茶店是为了体会做老板的心态。

平时小郑发工资让村民管理,每到周末就自己来村里看店。他收购农民种植的花果,自己开发新鲜植物泡养生茶,爆款的红糖奶茶,夏季的奶茶沙冰……他还承包了全街所有店的创意,本土麻糍饼,牛肉酱,年糕,印着宗祠图案的文创礼品袋等,很多出自他手。

开民宿的徐之燕和祝庆芳,都是出去打工的本村姑娘。因为这里古建筑保护完好,来拍婚纱照的新人很多。两人一合计,回来办起村里第一家中式婚庆民宿,“宗祠可以举办中式婚礼,民宿可以体验老房子住宿的感觉。民宿起步,很多细节要订正:灯带装哪里,门口石头怎么安放,都是郑舒阳他们请专业老师一点点来指点。现在订单络绎不绝,我们都在考虑项目做成熟后,去外地推广复制了!”

小村的街上,竟然还有一个时髦的化妆品店,记者很惊讶,谁会来这里买化妆品呢?郑舒阳说,这是村里大多数妇女需要的。过去年轻姑娘会化妆,其他人都不会。现在保洁阿姨干完活,回家就调理皮肤和容貌,心情很愉快!

一场“音乐野行”小型乡村音乐节在大陈举行。古建筑围着的空地上,城市歌手全套设备演奏民谣和摇滚,观众既有跟随而来的粉丝,也有一辈子没出过村的老太太,同样跟着节奏微微摇摆。赶来演出的音乐人张岭觉得感受深刻,因为乡村音乐的根子来自农民,来自土地,在乡村有很多灵感。

村民有空,自己会拍村子的美景,这些图印上了布袋、成明信片、胸针……创意不可复制,产品可复制。点滴参与都可以建设自己的乡村,村民觉得新奇又有成就感。

对要求街区商铺统一规划后统一收银,再做利润分配,村民开始完全不理解,觉得自己赚自己的才安全踏实。

但现在村民说,我们也不懂你的那个模式,但我知道我要是不进步,一辈子只能包几个粽子,哪能一天卖2000个。卖麻饼的小哥说,一个月能赚几万,要不是村里引人来,这也不可能。

游客量由原来的不足1万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25万人次、2019年的31万人次。

网购平台已经推出,牛肉酱、腊肉、年糕、土炉子……商品发掘越来越多。村民汪晓玲把从小吃到大的牛肉酱放在微信上卖,客户都是来旅游时加了微信号的天南地北的游客,每次出炉都一抢而空。

去年,这个《江山如画》的乡村振兴项目,上了北京文创大赛和《创意中国》节目。

(责编:王丽玮、张丽玮)

原创推荐